麝香养殖技术与饲养管理 【概述】麝香是我国传统名贵中药材之一。《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为鹿科动物林麝Moschus berezovskii Flerov、马麝Moschus si fanicus Przewalski 及原麝Moschusmoschi ferus Linnaeus 成熟雄体香囊中的干燥分泌物。具有开窍、通经络、止痛消肿之效。为配制丸散及外科要药。分布于我国西藏、青海、四川、内蒙、新疆、山西、甘肃、陕西、安徽、湖北、湖南、云南、贵州等省区。主产青藏高原、四川、云南、贵州等省。多为野生。20 世纪60 年代四川马尔康、安徽佛子岭、陕西镇平等地先后建立了养麝场。 【生活习性】麝多栖息于海拔1000~4000 米的高寒山区。其中马麝2600~4000 米、原麝在1500 米左右,林麝在2400~3000 米。麝多活动在由变质岩或石灰岩构成的山地或嶙峋多石的地方。麝有明显的季节性垂直迁移活动规律。夏季炎热时多迁移到高山凉爽地带,秋季渐凉时,便向较低处转移,冬季寒冷时常迁至河谷地带。每只麝有一定的领域范围,领域性行为较明显。在受到人为干扰惊吓或敌害侵犯而逃离后,大多不久又会回到原处。 【养殖技术】 1、选场:养麝场应在气候湿润、凉爽、温差较小的山区、半山区,选地势高、干燥、平坦宽敞,便于排水,坡度较小,土壤较为坚硬的地方。附近要有丰富的植物资源供麝食用,或有良好的人工饲料基地保证饲料供应,有充足良好的水源供应,交通方便,保证养麝场与外界的良好联系。为了减少疫情发生和保证养麝场的安静,养麝场距居民区、牧场、矿山,工厂、学校要求2 公里以上,不要利用各类旧养殖场,尽量避开可能污染源。 2、圈舍建筑:目前养麝有圈养和笼养两种方式。麝圈,要求坐北朝南、通风透气、冬暖夏凉。每栋圈内,可用铁丝网(或木板、竹板)隔成若干个4~5 平方米的单个小圈,小圈墙上正中距地面80 厘米左右处开一个长宽各80 厘米的窗口(安上木窗),窗台宽35 厘米左右,可供麝躺卧之用。小圈各设三个门,通向运动场的门,饲养员进出的门和各小圈间的门。运动场可以几个小圈共用,也可为每个小圈单设。运动场内距围墙(或围网)适当的位置上最好植树并埋设一根斜撑(与地面成45 度左右的夹角)的长木杆,为麝提供荫凉场地。 单养笼的规格通常是:长2 米、宽1 米、高1 米。笼中间有隔门,正面有小门便于给饲。笼子可用竹、木制作。笼养适用于初捕麝、育成麝、病麝的饲养。因麝窜跳能力强,在修筑全场围墙和圈舍围网时,一定要求笔直,一般高2.8~3 米。可用砖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