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试卷 (第1 页) 共7 页 2011届高三语文二模(四区联考) (考试时间:150 分钟 满分:150 分) 一 阅 读(8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1—6题。(16分) ⑴中国食文化与中国传统美学的关系渊源流长,传统审美思想渗透到食文化的整个领域。 中国饮食早已超越了维持生存的作用,不仅是为获得肉体存在的需要,而且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精神快感的需求,它如同绘画、音乐一样有着丰富多样的形式,以及优雅的和谐美和深厚的审美意境。 ⑵‚美‛在中国传统艺术语言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美‛字的形成与食文化也有内在联系。许慎的《说文解字》,对于‚美‛字采用了‚羊大为美‛的说法。从人类审美意识的历史发展来看,人类对于美的感受是与味、声、色所引起的感官上的快感分不开的,二者都有属于自然感受的愉悦。美食所带来的味觉的快感中已蕴含了美感萌芽。羊作为六畜之一,主要是食用,也是美味的象征。‚羊大为美‛体现了中华民族对于美的最原始的理解。也有许多文学艺术作品将‘味觉’与艺术鉴赏相联系。如苏轼:‚咸酸杀众好,中有至味永‛。人们也常用‚余香满口‛形容优美的诗句,用‚秀色可餐‛来形容姑娘的美貌等等。 ⑶和谐观作为中国传统辩证的思维方式,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审美根基。古人云‚天地之美,莫大于和‛。‚和‛字从‚禾‛从‚口‛。‚以和为美‛的传统审美观念同样对中国食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中国传统烹饪处处力求达到和谐的境地。《周礼》中所说的‚割烹煎和‛,认为‚和‛是贯穿烹饪全部过程的。西周史伯提出了‚五味以调口‛,他认为‚故先王以土与金木火杂,以成百物,是以和五味调口——声一无听,物一无闻,味一无味‛。 春秋时的晏婴也提出‚和如美羹‛,用美羹来说明君臣和谐的道理。其实,以和为美不但要求味觉感官上的和谐,而且也与身体健康相统一。早在先秦时期,中国人就已认识到摄取食物时偏好某一种味道或摄食过多均会引起疾病。《周礼〃天官》讲到:‚春多酸,夏多苦,秋多辛,冬多咸,调以滑甘。‛只有每天摄入的食物与自然气候相调和,才能有健康的身体。 ⑷古人云:美食不如美器。菜肴与食器搭配生动地体现了‚以和为美‛ 的审美观念。首先,人们很注重菜肴与食器在色彩上的对比统一的关系。如将嫩黄色的蛋羹盛在绿色的莲瓣碗中,色彩格外清丽,产生了清爽悦目的艺术效果。还有,在纹饰上食的料形与器的图案也要求相得益彰。根据菜肴掌故选用图案与其内容相称的器皿,如中国名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