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强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的实施意见》起草建议提纲一、加强社会管理创新面临的形势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也同步出现了收入分配不公、贫富差距拉大现象。急速增加的群体性突发事件虽然尚未引发大的政治动乱或社会动荡,但不得不承认,目前各级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对于群体性突发事件还缺乏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以至一旦突发群体性事件,便感觉无从下手。社会矛盾及群体事件主要集中类别:一是“有组织—有直接利益诉求”群体性事件,如各类社区维权群体,失地农民、农民工、下岗职工的群体性上访等;二是“无组织—有直接利益诉求”群体性事件,如由于劳资纠纷、农村征地、强制拆迁、企业改制所引发的突发群体性事件等;三是“有组织—无直接利益诉求”群体性事件,如“法轮功”煽动的群体性事件和民间有组织的反日游行等;四是“无组织—无直接利益诉求”群体性事件,如交通事故、执法纠纷所、偶然死亡引发的群体性事件。现行社会矛盾转变的主要特点:一是动员模式由“熟人社会模式”向“虚拟与现实互动模式”转变;二是利益诉求由单一向复杂转变:即由简单的“利益诉求”向“生存诉求”、“公平诉求”、“权利诉求”等多种诉求相互交织转变;三是目标的合理、合法性与手段的非法性共存;四是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容易形成同类扩散与重复;五是矛盾的焦点直指公权力行使机关公、检、法和政府执法部门,进而将矛盾集中至党1委、政府。二、加强社会管理创新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一是党委领导、政府负责。充分发挥党委在社会服务管理中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突出政府牵头负责作用,合理配置党政部门社会服务管理的职责权限,围绕改革、发展、稳定大局谋划社会管理创新。各苏木镇(园区)要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对本地区社会管理创新工作全面负责、全面推进。二是预防为主、统筹协调。把创新的重点放在基层,发展壮大基层组织,健全基层服务管理网络,理顺基层组织间的关系,创新基层管理体制机制,增强基层社会服务管理能力。同时,按照综合治理的思路,综合运用各种管理手段和管理力量,统筹协调各部门齐抓共管,形成合力。三是项目推动、重在建设。把社会管理的重要工作列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实行项目管理,加大财政投入,实施民生工程,发展社会事业。四是依靠群众、共建共享。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最大限度地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参与热情和创造活力,把共同建设、共同享有和谐社会贯穿于创新社会管理的全过程,做到在共建中共享、在共享中共建。五是完善政策、依法管理。社会管理需要政策体系来支撑,很多工作涉及到执法、司法等多个领域,必须依法按政策管理,不断完善社会管理的相关政策、规章和制度,确保在法制的轨道上健康运行。六是以人为本、服务优先。三、加强社会管理创新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2主要目标:社会公平正义、百姓安居乐业、城乡协调发展、收入分配合理、社会保障全面、社会治安良好、公共服务周全、依法规范行政、利益调整有序、经济和谐发展。重点任务:1、强化社会治安管控(技防监控普遍应用、见警率提高、民警入户率提高、网格化巡逻机制建立、群防群治体系建立)2、畅通群众诉求渠道(试点推进人大代表专职制,强化人大代表与选民之间的利益联系、强化和完善解决社会矛盾和冲突的法治机制,引导民众维权表达走向理性化的轨道、建立信访终结机制和改善矛盾纠纷的调解机制、优化政府决策过程中的公民参与、推行重大项目、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3、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打造服务型政府、树立良好的窗口单位形象、提升公共服务能力如医院和学校、物价管控、市场监管)4、推进民生工程(供热、供水、供电等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事情、低收入群体的社会保障和稳定就业、城镇基础设施的完善和功能提升)5、加强党风廉政教育和依法行政教育。(规范党员和干部言行,提高职能部门和办事人员工作效率与良好素养,做到好事办好避免消极的连锁反应,在群众中树立良好形象,改变仇官仇富仇警心理)6、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城乡居民收入的正常增长、群众基本消费的合理保障。加快推进收入分配改革、缩小城乡差距、保障低收入或无收入来源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