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绿色建筑专篇为贯彻执行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国家技术经济政策,推进青海省建设事业实现可持续发展,本工程从设计阶段结合当地的气候、资源、自然环境等特点,统筹考虑建筑全寿命周期内,在满足建筑功能的同时,最大限度地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与保护环境,实现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的统一,降低建筑行为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遵循健康简约高效的设计理念,实现人、建筑与自然和谐共生。一、设计依据1、《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6);2、《绿色建筑设计标准》(DB63/T1340-2015);3、《青海省绿色建筑评价标准》(DB63/T1340-2015)。二、设计标准依据《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6),绿色建筑共分一星、二星、三星三个等级(最高为三星),本项目执行绿色建筑标准,并基本达到绿色建筑等级评定一星级以上标准。本工程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节约能源,有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的角度,结合项目自身特点,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绿色建筑一星级标准。建筑设计绿色建筑评价体系中设计评价是由节地与室外环境、节能与能源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室内环境质量组成。(一)节地与室外环境1、控制项(1)项目选址符合所在地城乡规划,且符合各类保护区、文物古迹保护的建设控制要求。(满足)(2)场地无洪涝、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威胁,无危险化学品、易燃易爆危险源的威胁,无电磁辐射、含氡土壤等危害。(满足)(3)场地内不应有排放超标的污染源。(满足)(4)建筑规划布局应满足日照标准,且不得降低周边建筑的日照标准。(满足)2、评分项(1)土地利用A、节约集约利用土地。(5 分)B、场地内合理设置绿化用地。(7 分)(2)室外环境A、建筑及照明设计避免产生光污染。(3 分)B、场地内环境噪声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声环境质量标准》的有关规定。(3 分)C、场地内风环境有利于室外行走、活动舒适和建筑的自然通风。(3 分)D、采取措施降低热岛强度。(2 分)(3)交通设施与公共服务A、场地与公共交通设施具有便捷的联系。(7 分)B、场地内人行通道采用无障碍设计。(3 分)C、合理设置停车场所。(3 分)D、提供便利的公共服务结合现状地形地貌进行场地设计与建筑布局,保护场地内原有的自然水域。(6 分)(4)场地设计与场地生态A、湿地和植被,采取表层土利用等生态补偿措施。(无)B、充分利用场地空间合理设置绿色雨水基础设施,对大于10hm 的场地进行雨水专项规划设计。(无)C、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