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设施调研报告 4 篇本文是关于基础设施调研报告 4 篇,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一.凤城自然状况与基础设施建设现状(一)八山半水一分田,半分道路和庄园凤城是距丹东六十公里的县级城市。市区人口 30 万人。是边境著名的旅游胜地。境内有风光秀丽的凤凰山,环城而流的二道河。依靠凤凰山庇佑,小城气候温和。生态环境良好,污染程度低。由于人口稀少,而地方又盛产煤炭资源,境内亦有金矿矿脉分布,故人均自然资源占有率是中国平均值的 3 倍以上,因此,采矿业每年的收入占到市财政收入的很大一部分。水资源方面,由于背靠长白山余脉,地表水、地下水充沛,境内有爱河、草河、大洋河等大小河流 270 多条。水资源总量33.64 亿立方米/年,人均占有量达到 5831 立方米,位于辽宁省前列。水能资源极为丰富。境内的凤凰山,被评为国家级旅游区,因其险峻,尤其受到登山爱好者的喜爱,游客络绎不绝。为凤城市的旅游业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凤城辖区内,还有利用优异的农业生产环境而科学致富的著名新农业生产基地——大梨树每年,大梨树除了种植大量高价值五味子外,还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凭借经济发展的迅猛势头,旧农村基础设施改造和和谐新农村建设已全面进行。业已成为全国构建和谐新农村的示范基地。总之,凤城市自然资源尤其是矿产资源,特别丰富。生态环境良好。(二)城市早期基础设施落后,城市建设相对滞后凤城早在清代时期,就是经贸重镇,是仅次于丹东的沿边贸易城市,并且,由于凤阳书院(如今的凤城市第一中学——省重点中学)因学生连续几届考中晚清状元而远近闻名.在 19 世纪一二十年代,其基建相较于丹东市区划内的其它地区,是相当健全并且高质量的。简而言之,就是那种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城市。风光更是迷人。但是在经过了时间的打磨之后,原先的城市基建就慢慢的败下阵来,不断地老化。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建国之后,旧城改造几十年,但是效果不明显。70 年代,市区内仅有 3 栋四层高楼房。到 70 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期。凤城市区的面貌仅比普通农村的面貌相对要好些。但城市仍然以平房为主,城市供暖系统落后,基本依靠有烟煤提供冬季取暖,集中供暖系统的发展,是近几年的事情。并且很大一部分地区使用公共厕所,公共卫生达不到小城市标准,相对较差。下图为老凤城南大街,此为二十世纪 20 年代照片。当时,基础设施的建设虽说质量不高,但是和全国大部分小城镇的水平相当。凤城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