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收集整理仅供参考学习拥有自己的语文课堂【摘 要】高中语文新课改在全国陆续开展,各地为了快速见到成效,想方设法改变课堂模式, 转变教学风格, 甚至否定传统教学,轰轰烈烈的改革让语文课堂成为了各种观念的跑马场,教学方法模仿大于原创,许多教师失去了原有的个人风格,取而代之的是千篇一律的教学形式。语文教育也不再是为了提升学生的全面素养,而是仅仅成为了功利得分的工具。面对这种情况,解读课程目标,领会课改理念,钻研教材教法,是每一个一线教师的职责,从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特点出发,应立足教师、立足教材、立足学生,理性课改;淡化模仿、淡化形式、淡化功利,沉稳推进。拥有自己的语文课堂,为自己的成功铸就新的阶梯!【关键词】新课改理性 语文课堂风格高中语文课程为适应时代的需要, 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保留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基本特点,精选学习内容,变革学习方式,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基础教育改革的热潮。在课改之初, 老师们积极投身到改革的浪潮之中,想方设法成就改革的效果,想用自己的理论和方式开辟一片课堂的新天地,于是上课的形式精彩纷呈:点拨、启发、讨论、探究,方法交融多样;图片、小品、歌曲、动画,形式各显神通。继而方法上升为理念,形式变身为模式,目标教学、生本教学、情境教学、自主学习等等教法、学法让人应接不暇,莫衷一是,语文课堂俨然成为了各种观念的跑马场、各种方法改革的实验田。追求活跃的课堂气氛成为评课个人收集整理仅供参考学习的一项重要内容,并且把这一切都归为一个说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面对这些纷至沓来的观念、方法,作为一名青年教师,实在有些捉摸不透,难以把握。之前还在传统教育的模式、人教版的教材中摸爬滚打,钻研教法、学法,自己的教学风格尚未定型,忽如一夜春风来,我们就这样被卷入教育改革的激流之中。然而,一年多的课改的实施尝试让我并不快乐,尽管我知道改革的道路布满荆棘,充满艰辛,而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正是改革浪潮中鲜活的血液,肩负着继往开来的使命。可是站在这个“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教学舞台, 看惯了“水中月、镜中花”的形式表演,我心头只留下忙忙碌碌一场空的尾声:盲目地跟风、模仿让课堂只有预设的精彩、呼应的热闹、夸大的赞美;没有生成的遗憾、安静的思考、独立的钻研、真诚的批评。在这种思想的倡导下:课堂不活跃不能称之为精彩,师生不讨论不能称之为合作,问题不探究不能称之为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