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名词解释传播:传播是人类(运用符号并借助媒介)来交流信息的行为与过程。信息:一切表述或反映事物的内部或外部互动状态或关系的东西都是信息。自我传播:自我传播也称内向传播、内在传播或人内传播,是指个人在人体内部对接受自外部的信息进行处理的活动。人际传播:所谓人际传播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广义的人际传播是指自我传播以外的其他人类传播类型。狭义的人际传播则指的个人与个人之间进行的面对面的或凭借简单媒介如电话、书信等非大众传播媒介的信息交流活动。大众传播:是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刻板成见:指的是人们对特定事物所持有的固定化、简单化的观念和印象,它通常伴随着对该事物的价值评价和好恶的感情。传播学的经验学派:指的是主张从经验事实出发、运用经验性方法研究传播现象的学派。在传播学中,经验学派指的是以美国学者为代表的主流传播学。传播模式:传播模式是直观而简化地再现人类传播活动的理论描述方式。5W模式:1948年由美国学者拉斯韦尔在他的论文《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whosayswhatinwhichchanneltowhomwithwhateffect.谁(传播者)—说什么(讯息)—通过什么渠道(媒介)—对谁说(受传者)—有什么效果(效果)受众:指的是一对多的传播活动的对象或受传者传播权:是构成社会的每个成员所享有的基本权利之一,在传统上称为表现自由或言论自由的权利。在现代也包括通过大众传媒渠道进行传播的权利。使用与满足理论:是一种把受众成员看做有着特定需求的个人,把他们的媒介接触活动看做基于特定的需求动机来“使用”媒介,从而使这些需求得到满足的过程的受众理论。选择性注意:选择性注意是指人们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与接触信息。接触既包括对某类信息的接触,更包括对另一类信息的不接触。传播效果:所谓传播效果,简而言之,是指传播出去的信息受到了关注、留下了记忆、改变了态度、导致了个人的或社会的某种行为的变化。意见领袖:在传播学中,活跃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观点或建议并对他人施加个人影响的人物,称为“意见领袖”。拟态环境:所谓“拟态环境”并不是现实环境的“镜子”式的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之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媒介素养:媒介素养是“公众接近、分析、评价各种媒介信息,达到沟通交流目的的能力”。议程设置功能:大众传播具有一种为公众设置“议事日程”的功能,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以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显著性的方式,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世界的“大事”及其重要性的判断。传播制度:就是社会制度中对大众传播活动直接或间接地起着制约和控制作用的部分“观点的公开市场”和“自我修正过程”:现代自由主义理论中两个重要原则,从弥尔顿的思想发展而来。这两个原则的基本假设是:第一,人是希望了解真理并愿意服从真理的;第二,为了接近真理,唯一的方法就是保证各种不同意见能够在“公开的市场上进行自由竞争;第三,人们的意见不可能都是相同的,应该以承认他人的权利为前提,保障每个人自由表达自己意见的权利;第四,在各种不同意见的讨论和碰撞中,最终能够产生出一般人所能承认的最合理的意见。地球村:是加拿大传播学家麦克卢汉1967年在他的《理解媒介:人的延伸》概念,电子媒介影响下的世界,人们的交往方式以及人的社会和文化形态发生了重大变化。符号:是某人用来从某一方面或关系上代表某物的某种东西。传播学为什么诞生于20世纪初至40年代的美国?此时的美国大众报刊和电影已经高度普及,广播事业发展迅速战争时报刊的宣传起了极大作用,因此战后社会科学家都非常热衷研究传播学与传播学有关的学科也得到长足发展美国是传播学最发达的国家,环境条件有利法西斯的迫害,外来学者涌入美国传播学的四大奠基人和学科创始人是谁?他们各自的主要贡献是什么?拉斯韦尔:是美国系统研究政治传播第一人,是研究宣传的权威。1948年《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对传播过程、结构及功能做了一个较全面的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