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员参与,全员改善一、品质部人员通用技术知识1、7S: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安全、节约。2、质量:一组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3、等级:对功能用途相同但质量要求不同的产品、过程或体系所作的分类或分级。4、顾客满意:顾客对其要求已被满足的程度的感受。组织、体系或过程实现产品并使其满足要求的能力直接影响顾客满意。5、体系(系统):相互关联或相互作用的一组要素。6、管理体系:建立方针和目标并实现这些目标的体系。7、质量管理体系:在质量方面指挥和控制组织的管理体系。8、质量方针:由组织的最高管理者正式发布的该组织总的质量宗旨和方向。9、持续改进:增强满足要求的能力的循环活动,制定改进目标和寻求改进机会的过程是一个持续过程,该过程使用审核发现和审核结论、数据分析、管理评审或其他方法,其结果通常导致纠正措施或预防措施。10、过程:一组把输入转化为输出的相互关联或相互作用的活动产品过程的结果。11、合格(符合):满足要求。12、不合格(不符合):未满足要求。13、缺陷:不能满足预期或规定用途有关的要求。14、CR:表示严重缺陷(致命缺陷),可能使使用者,制造者或装配者受到严重或致命伤害。15、MAJ:表示主要缺陷(重要缺陷),产品的使用性能不能达到预期目的或显著地减低其实用性的缺点。16、MIN:表示次要缺陷(轻微缺陷),不影响产品的使用性能。17、返工:为使不合格产品符合要求而对其所采取的措施。18、返修与返工不同,返修可影响或改变不合格产品的某些部分返修包括对以前是合格产品,为重新使用所采取的修复措施。19、报废:为避免不合格产品原有的预期用途而对其所采取的措施。示例:回收、销毁。对不合格服务的情况,是通过终止服务来避免其使用。20、让步:对使用或放行不符合要求的产品的许可。让步通常仅限于在商定的时间或数量内,对含有不合格特性的产品的交付。21、评审:为确定主题事项是否达到规定目标的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所进行的活动,评审也可包括确定效率。22、测量系统:为实现测量过程所必需的测量仪器、软件、测量标准、标准物质或辅助设备或它们组合。23、计量确认:为确保测量设备符合预期使用要求所需要的一组操作。计量确认通常包括:校准或检定验证、各种必要的调整或维修(返修)及随后的再校准、与设备预期使用的质量要求相比较以及所要求的封印和标签。只有测量设备已被证实适合于预期使用并形成文件,计量确认才算完成。预期使用要求包括:量程、分辨率、最大允许误差等。计量确认要求通常与产品要求不同,并不在产品要求中规定。24、审核:为获得审核证据并对其进行客观的评价,以确定满足审核准则的程度所进行系统的、独立的并形成文件的过程。25、内部审核:有时称第一方审核,用于内部目的,由组织自己或以组织的名义进行,可作为组织自我合格声明的基础。26、外部审核:包括通常所说的“第二方审核”和“第三方审核”。第二方审核由组织的相关方(如顾客)或由其他人员以相关方的名义进行。第三方审核由外部独立的组织进行。这类组织提供符合要求(如:ISO9001和ISO14001)的认证或注册。27、纠正措施:为消除已发现的不合格或其它不期望情况的原因所采取的措施。预防措施:为消除潜在的不合格或其它潜在不期望情况的原因所采取的措施。28、检验:通过观察和判断,适当地结合测量和实验所进行的符合性评价。29、QCC:品管圈,TQM:全面品质管理,TQC:全面品质管制,COQ:品质成本,QC:品质控制,QA:品质保证,QE:品质工程,IQC:来料检验,IPQC:制程检验,FQC:最终检验,OQC:出货检验。30、Ac:接受、接收;Re:拒收、判退。AQL:允收品质水准。31、PDCA(计划、实施、控制、改善):反映了开展一个项目改进循序渐进的一般规律,是进行品质管理必须遵循的原则。32、良品率=﹝合格数/(合格数+不合格数)﹞*100%。33、ISO:国际标准化组织,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要求,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QSR:质量体系评审。34、6M1E:人员、机器、材料、方法、测量、管理、环境;5W2H:谁、干什么、何时、何处、为什么、如何、成本多少;SPC:统计过程控制;CPK:过程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