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 3视点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有效对话淮安市洪泽区教师发展中心周建高阅读是阅读主体和阅读客体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是人们收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对此,《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 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 ”纵观阅读教学现状,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在课堂上仍然过分热衷于字、词、句、段、篇的繁琐机械训练,把一篇篇优美的文章肢解得零离破碎。教师的心得取代了学生的理解,备课参考资料固定了教学方向,学生的阅读个性受到了严重限制,学生认为语文课就是应付教师提问,就是琢磨课文答案,而与自己的需求无关,以致丧失了阅读的渴望。那么,阅读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他们的阅读水平呢?我们认为,对话教学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一、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有效对话的前提《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 这就要求教师作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在阅读教学中要创设一种民主、平等、宽松、和谐、友爱、合作的课堂氛围,全方位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内在潜力,引导和鼓励学生带着自己的知识、 经验、 思考、 灵感、 兴致参与教学过程,参与知识获得的过程。对学生的正确意见,我们应及时予以肯定、支持,切忌将学生虽不大规范但完全正确,甚至有创造性的见地,按自己的要求“格式化”。对不够正确的意见,我们也不要轻易否定,而应积极引导,使学生敢想、敢说、敢问、敢辩。如一位教师在教《打碗碗花》时,让学生充分自学探索,学生运用原有的知识体系和认知结构,通过看图、读书、提问、讨论,进入理解、消化、吸收的状态。有的从课文本身读懂了“ 打碗碗花——不打碗”,知道要认识一件事物,必须亲身实践。有的则提出相反的观点:“虽然摘了打碗碗花不会打破碗,但还是不要随便去摘,因为此花有毒。”对学生的两种观点,教师不下结论,而是让学生再读再议,讨论是从何处读懂的。我们认为,只有在阅读教学中带着尊重去教学生,把自己融入学生之中,才能使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有效进行,当然也就不愁课堂教学效率不高。二、把握好学生、 教师、 文本之间的关系,是有效对话的关键学生、 教师是文本阅读的主体(读者),文本是阅读的客体。传统的阅读教学都是由教师先钻研教材 (文本),写好教案, 然后在课堂上将其知识灌输给学生,学生获取文本的知识,完全是靠教师传授而被动获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