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宏观战略与创作对策 0082024 年 2 月,中美电影新协议的签署,为好莱坞大片更大规模地输入我国市场,打开了更大的通道。相对于 1994 年好莱坞大片首次引进、2001 年入世进入“分账大片 20 部”阶段,这次我国在美国 WTO 诉讼压力下被迫增加电影配额,好莱坞攻城掠地抢占市场的野心更明显。在好莱坞的新攻势之下,我国电影应如何应对?怎样维持较大的国产片份额,怎样提升国产片品质?本文试图从历史的回顾,从其他国家的经验出发,提出一些宏观的战略思考、一些微观的创作策略。 一、1994 年以来分账大片对我国电影的影响 1.第一阶段(1994—1998):分账大片在争议中实现鲶鱼效应 中国引进美国大片始于 1994 年,这不是偶然的。是当时我国整个国家改革开放和电影市场化改革的必定结果。从 1992 年到2001 年,是我国电影改革开始起步、电影市场开始对外开放、电影体制开始由计划经济迈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时期。1994 年大片的引进,是其中的一项重要的开放措施。尽管当时引发了很大的争议,但事实证明,引进的大片实现了当初引进者的设想:激活了市场,刺激了中国电影业的进展。当时的情况是:从 1990 年到 1993 年,我国电影票房和人次急剧下降,年度总票房分别是:22.2 亿元、23.6 亿元、19.9 亿元、13 亿元。年度观众人次分别是:162 亿、144 亿、105 亿、42 亿。在制片方面,产量维持在 126—154 部之间,(1)但有市场吸引力的国产片每年只有有限的几部。观众对电影的兴趣骤减,中国电影面临着严重危机。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广电部出台了《关于深化电影行业机制改革的若干意见》( 3 号文件)并于 1993 年 1 月 5 日颁布实施。文件规定,“将国产故事片由中影公司统一发行改为由各制片单位直接与地方发行单位见面”。这是打破“中影”在国产片发行上的垄断以搞活市场的市场化改革措施,改革的方向是正确的,但是当时尝试性的改革措施并没有理顺所牵涉到的相关事务,存在的问题是:1993 年,中影公司进口新片发行在 1994 年 1 月份的时候只拿到 3500 万元,而要承担的政策性补贴和制片厂片款以及重大题材的电影基金则达到八千七百余万元。对于中影公司来说,进口影片将是扭转窘境的突破点。由此,时任中影公司总经理吴孟辰提出了进口分账大片的改革开发思路:“一定要仔细地开拓性地抓好外国影片的进口。中影公司的进口影片的市场占有率,不仅仅是解决中影公司经济问题,还要解决我们整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