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材七生活杂感一、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雨后赠斯远赵蕃[注]已是霜凝更雨湿,春其渐起但无痕。莫嗟草色有垂死,定有梅花当返魂。小驻要须穷日日,细寻无惜遍村村。揩摩病目从兹始,并待君诗洗睡昏。注赵蕃,字昌父,号章泉,原籍郑州。南宋中期著名诗人,他和当时居住在上饶的韩淲(号涧泉)齐名,号称“上饶二泉”,同为江西诗派的殿军人物。“靖康之变”后,居信州玉山(今属江西)。师从刘清之,曾为太和主簿。后居家三十三年,问学于朱熹,诗宗黄庭坚。理宗绍定二年,以直秘阁致仕,不久卒。谥文节。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首句“已是霜凝更雨湿”,交代赠诗的时节和天气,渲染了萧瑟的氛围,为全诗奠定了凄楚的基调。B.“莫嗟草色有垂死,定有梅花当返魂”,虚实结合,说虽然草木依旧枯萎,但梅花一定会悄然开放。C.“穷日日”“遍村村”,从时空角度强调新春发现之难,表现诗人探春寻春心情之急与信念之坚定。D.尾联写诗人在收到朋友斯远寄来的新诗之后,擦亮眼睛,振奋精神,一改昏沉之态,连忙回诗相赠。E.本诗巧妙地将写景叙事与议论抒情融为一体,表达了诗人对新春的渴望和希望有所作为的思想感情。2.古人评价首联中“春其渐起但无痕”一句为“一篇之警策”,说它“熔诗情和哲理于一炉”,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其中的“警策”与“哲理”。答:二、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新夏感事①陆游百花过尽绿阴成,漠漠炉香睡晚晴。病起兼旬②疏把酒,山深四月始闻莺。近传下诏通言路,已卜余年见太平。圣主不忘初政美,小儒唯有涕纵横。注①此诗作于孝宗即位之初,隆兴元年(1163)夏,时诗人自临安返山阴故里,借居云门寺。②兼旬:二十来天。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诗题为“新夏感事”,是借立夏之景抒发对时政的感怀,从中可窥见作者念念不忘国家之心。B.首联写立夏之时的景物之新,此时已是百花谢尽而绿树成阴,满眼一片新绿,故作者称其为“新夏”,既写所见之景,也写内心新的感受和感悟。C.颔联写作者因为自己大病初愈,二十多天没有喝酒才能在立夏时的四月第一次听到黄莺的叫声。D.尾联将自己的欣喜变得有些若狂之态,“唯有涕纵横”表现了作者不仅为圣主的开明而欣喜,也为自己能亲眼见到国家太平而高兴。一句“圣主不忘初政美”既含讽谏之意,又有感激之情。E.如果说作者对景物的描写是感事的一部分,那么,他所感的时政之事才是作者的本意。“近传下诏通言路,已卜余年见太平”反映出当时政治上对他的长期压抑。而此时却有一种由衷的期待与欣喜。4.全诗以新夏之景为触发点,抒发了哪些感情?答:三、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至元壬辰,由集贤出知济南,暂还吴兴,赋诗书怀赵孟多病相如已倦游,思归张翰[注]况逢秋。鲈鱼莼菜俱无恙,鸿雁稻粱非所求。空有丹心依魏阙,又携十口过齐州。闲身却羡沙头鹭,飞去飞来百自由。注张翰,字季鹰,西晋名士。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标题写明了时间和事件,其中“至元壬辰”是年号干支兼用纪年,至元是帝王年号,壬辰表干支。B.这首诗是诗人赵孟由集贤院调到济南做官,暂回老家吴兴,中途路过齐州时所作的一首感怀诗。C.颔联巧用对比,前句直抒胸臆,表达了对家乡特色菜肴的钟情向往,后句表达了对官场同僚和俸禄的淡漠。D.“魏阙”指宫门上巍然高出的观楼,在这里代称朝廷;“空”字表现了诗人心系朝廷但壮志难酬的失落之情。E.本诗既有景物描写,又注重人物刻画,诗人将二者融为一体,意境深远壮阔,情感含蓄隽永,耐人寻味。6.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诗人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来表达这些情感的?请简要赏析。答:答案精析1.AD[A项“为全诗奠定了凄楚的基调”错,诗人于初春时节写诗赠友,借自己寻春觅春的执着坚定,表达对时政和人生的深刻认识以及对生活的殷切期待和无限希望,开篇的景物描写,从情景关系来看属于“以哀景衬乐情”。D项曲解诗意,尾联大意是说,诗人拭目以待,期盼朋友斯远的诗作,希望得到友人的理解和鼓励。]2.(1)警策:“春其渐起但无痕”这句的意思是说,春天正逐渐临近,只是还没有全部显露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