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工混凝土裂缝的预防与处理 1、概述 混凝土是一种由砂石骨料、水泥、水及其他外加材料混合而形成的非均质的多项复合脆性材料。由于混凝土施工和本身变形和约束等一系列问题,使混凝土产生裂缝,微裂缝通常是一种无害裂缝,对混凝土结构的承重、防渗及其他功能不产生危害。但是受到荷载、温差等作用之后,微裂缝就会不断的扩展和连通,最终形成我们肉眼可见的宏观裂缝,这些裂缝已成为水利工程中常见的工程病害,轻者使混凝土内部的钢筋材料产生腐蚀,降低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承载力、耐久性、使用价值等。严重的将直接威胁到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因此对混凝土裂缝的控制已成为水利工程建设引起高度重视的问题之一。 近代科学讨论和大量的混凝土工程实践证明,在混凝土工程中裂缝问题是不可避开的,在一定的范围内也是可以接受的,只是要实行有效的措施将其危害程度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对水工建筑物安全是不会产生不良影响的。钢筋混凝土法律规范也明确规定[1]:有些结构在所处的不同条件下,允许存在一定宽度的裂缝。但在施工中应尽量实行有效措施控制裂缝产生,使结构尽可能不出现裂缝或尽量减少裂缝的数量和宽度,尤其要尽量避开有害裂缝的出现,从而确保工程质量。 迄今为止,在设计时几乎所有的混凝土都允许一定范围内开裂,从结构设计的安全性方面讲,这是没有问题的。但问题的关键在于一旦出现裂缝,在各种外力的作用下,尤其是水下结构,在高水头的水压力以及侵蚀性媒介对裂缝的破坏性作用,可能会造成结构设计允许开裂的裂缝进一步扩张和蔓延。比如:前苏联修建的克拉斯诺雅尔期克大坝,靠底孔边墙原来发现 220 条表面缝,但在外界环境作用下,短短 5 年时间后,10%的表面缝进展成为贯穿性裂缝。这样的例子并不少见,因此,今后的设计除考虑结构外,还应该充分考虑环境因素的长期持久作用。 2 水工混凝土裂缝产生的因素 按裂缝产生的原因划分有:由外荷载(包括施工和使用阶段的静荷载、动荷载)引起的裂缝;由变形(包括温度、湿度变形、不均匀沉降等)引起的裂缝;由施工操作(如制作、脱模、养护、堆放、运输、吊装等)引起的裂缝。 按裂缝的方向、形状划分有:水平裂缝,垂直裂缝,横向裂缝,纵向裂缝,斜向裂缝以及放射状裂缝等。 按裂缝深度划分有:贯穿裂缝、深层裂缝及表面裂缝三种。 水工建筑物产生裂缝因素有以下几种: a、大体积混凝土水化时产生的大量水化热得不到散发,导致混凝土内外温差较大,使混凝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