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 14 环境保护考向一 资源问题与资源的利用、保护【一讲高考】1.考纲要求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资源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2.命题规律主要的资源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和合理利用资源的具体措施。【例 1】(2018·新课标Ⅲ卷)44.[地理——选修 6:环境保护](10 分)“洪水一片天,枯水一条线”是鄱阳湖的真实写照。“堑秋湖”是鄱阳湖区一种传统的捕鱼作业模式。渔民在湖滩筑堤,形成一个个碟形湖,以便秋季鄱阳湖退水时截留更多的水和鱼。10 月份一些以水生动物为食物的候鸟陆续迁入湖区越冬,渔民也开始在碟形湖放水捕鱼。至次年 1 月,碟形湖水干鱼尽,3 月份候鸟陆续迁离。 分析“堑秋湖”捕鱼模式对鄱阳湖区候鸟越冬的积极和消极影响,并针对其消极影响提出改进建议。【答案】积极影响:扩大了鄱阳湖区越冬候鸟觅食和栖息的范围。消极影响:碟形湖水干鱼尽的时间早于候鸟迁离的时间,减少候鸟食物来源和缩小栖息地范围。改进建议:采用分批次轮流放水,或延长放水时间,或只捕大鱼留下底水和小鱼等方式,以保证候鸟在迁离前有足够食物和栖息地。依法对湖区生态环境进行保护,对渔民为护鸟而产生的经济损失给予适当补偿。【解析】精准分析:在湖滩建筑蝶形湖,有利于越冬鸟类捕食,而且蝶形湖建在湖滩,扩大了候鸟的捕食范围;但是“至次年1 月,碟形湖水干鱼尽,3 月份候鸟陆续迁离”这近 2 个月候鸟食物不足,对候鸟是不利的。改进建议应结合具体原因——碟形湖水干鱼尽的时间早于候鸟迁离的时间来进行,如采用分批次轮流放水,或延长放水时间,或只捕大鱼留下底水和小鱼等方式,以保证候鸟在迁离前有足够食物和栖息地;同时,可依法对湖区生态环境进行保护,对渔民为护鸟而产生的经济损失给予适当补偿。考点定位:该题考查“堑秋湖”捕鱼模式对鄱阳湖区候鸟越冬的影响和改进建议。【试题点评】思路点拨:本题以洞庭湖区的“堑秋湖”为背景,结合人类活动对其他物种的影响来考察环境保护的内容。解题时,应着重从图文信息获取解题的关键点——“至次年 1 月,碟形湖水干鱼尽,3 月份候鸟陆续迁离”,即碟形湖水干鱼尽的时间早于候鸟迁离的时间,减少候鸟食物来源和缩小栖息地范围;然后以此为出发点,提出改进措施。【例 2】(2017•海南卷)【环境保护】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美国西部森林频发山火。检测显示过火林地水土流失加剧。图 10 示意美国西部部分地区 2013-2015 年山火的分布。分别指出该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