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月 迹 【教学目标】1.认识“嫦、娥”等 7 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悄、累”。2.默读课文,能说出月亮的足迹出现在哪里。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体会作者细腻的感受和动人的描写。【教学重难点】1.默读课文,能说出月亮的足迹出现在哪里。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体会作者细腻的感受和动人的描写。【教学准备】1.预习提纲:完成对应课时预习卡。2.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 1 课时【教学过程】板块一 创设情境,引出“月迹”1.创设情境,揭题导入新课。(1)同学们,还记得《古朗月行》(节选)这首诗吗?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课件出示: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2)这首诗写的是孩子们眼中的月亮,在诗人的想象中,月亮是“白玉盘、瑶台镜”,多么美好啊!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课文也写了孩子们眼中的月亮。(板书课题,指名读题)2.读题质疑: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惑吗?预设:月亮会走路吗?月亮走路会有痕迹吗?“月迹”指的是月亮的足迹吗?月亮的足迹会出现在哪里呢?3.这节课,就让我们睁大聪慧的双眼,展开想象的翅膀,走进当代文学家贾平凹的童年乐园,和他一起回到童年里的那个中秋节的晚上,去触摸他那颗纯洁的童心,去追寻月亮的足迹,欣赏月光下的美景吧!(齐读课题)4.作者简介:贾平凹。(注意“凹”的读音)课件出示:贾平凹,陕西丹凤人,当代作家。1975 年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曾获鲁迅文学奖,茅盾文学奖。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废都》《秦腔》等。【设计意图】由诗歌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课题开始质疑,通过理解题目的意思,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板块二 走进文本,感知“月迹”1.默读课文,自主学习生字、词语。2.学生交流反馈,教师相机指导。(1)“嫉妒”与“忌妒”的意思相同,但字音不同,引导学生正音。(2)结合词语“悄然无声”,引导学生理解“悄”的读音,读好词语“悄没声儿”。提示:“悄没声儿”中的“没”读轻声 mo。(3)“累”在“累累”中读 léi,可结合生活经验理解文中“累累”一词的意思是“接连成串”,如“果实累累”。引导:文中其他的叠词还有哪些?找出来。提示:袅袅、款款、玉玉、银银、疏疏等。3.默读课文,找出月亮的足迹出现在哪里,理清课文思路。4.师生互动,引导学生学会归纳。明确:月亮的足迹先后出现在:中堂——院中——河边。(随机板书)师提问:作者是怎样通过细腻的感受和动人的描写写出月儿的美妙和有趣的呢?【设计意图】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