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页共19页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1页共19页中国工程院院士候选人提名书(2009年度)被提名人姓名:何金海专业技术职务:教授专业或专长:气候预测与气候变化(季风和梅雨的监测预测)拟提名学部:环境与轻纺工程学部提名单位: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遴选部门:江苏省中国工程院印制第2页共19页第1页共19页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2页共19页一、基本信息姓名何金海性别男出生年月日(公1941.11.1民族汉族出生江苏省镇江市党派中共籍贯江苏省南京市身份证件名称居民身份证件编号320111194111014411工作单位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行政职务单位所属部门、省、自治区、直辖市江苏省单位通讯地址江苏省南京市宁六路219号单位所在地江苏省南京市邮政编码210044单位电话02558731185住宅电话02586304181手机13585108552传真02558731185电子信箱hejhnew@jsmail.com.cn专业或专长气候预测与气候变化(季风专业技术职务教授遴选部门、省、自治区、直辖市江苏省曾被提名、推荐为年度(工程院)2007院士候选人情况年度(科学院)二、主要学历(从大专或大学填起,六项以内)起止年月校(院)及系名称专业学位1960.09-1965.08南京气象学院(现南京天气动力学大学毕业1965.08-1968.08中央气象局气象科学研天气动力学研究生毕业第3页共19页第2页共19页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3页共19页第4页共19页第3页共19页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4页共19页三、主要经历(十项以内)起止年月工作单位职务/职称1968.08-1970.03中央气象局(现中国气象局)气象员/1970.04-1975.08江苏省扬中县气象站气象员/1975.08-1982.01南京气象学院教师/讲师1982.01-1984.01美国夏威夷大学气象系访问学者/1984.01-1990.05南京气象学院系副主任/讲师/副教授1990.05-1992.04南京气象学院系副主任/教授1992.04-1994.12南京气象学院系主任/教授1994.12-2002.12南京气象学院系主任/博导/教授2002.12-至今南京气象学院(2004年更名为南京信息博导/教授四、主要学术团体兼职(六项以内)起止年月学术团体名称兼职职务2002.10-2006.09中国气象学会理事1999.01-至今中国气象学会涂长望青年气象科技奖委员2000.08-2003.08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评委2002.08-2006.08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重点和重大项目咨询评估专2006.06-至今上海气象中心科学指导委员会委员2005.11-至今国家气候研究委员会委员第5页共19页第4页共19页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5页共19页五、在工程科技方面的主要成就和贡献(限3000字)何金海是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教授/博导,中央气象台特聘教授,广州热带海洋气象研究所特聘专家,上海区域气象中心和宁夏防灾减灾重点实验室科学顾问等。长期从事东亚季风形成机理和变异规律的研究及其灾害监测预测方法的研制,是东亚季风及其灾害监测预测研究领域的带头人。其成果深化了东亚季风理论体系,研发了梅雨(东亚副热带季风的典型阶段)预报新技术;揭示了低频振荡的经向传播过程及机制,研发了低频天气图预测方法,已在汛期业务中试运行,效果显著;提出了南海夏季风建立标准和监测区域,已被国家气候中心、中国气象局海洋热带研究所等业务单位用于南海夏季风的监测和预测。共发表论文326篇,著(译)作6部(第一作者3部),总计被国内外他引1541次,受到气象业务部门广泛关注;被SCI收录41篇,EI和ISTP收录37篇,他引371次;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排名第三)一次,国家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排名第三)一次,还获部级二等奖二次(一次排名第一)。主持创建了国家重点学科,实施人才培养工程,培养博士20余名,荣获江苏省首届师德模范和优秀学科带头人等荣誉称号,为我国气象教育事业发展和创新性人才培养做出了重要贡献。一、深化了东亚季风理论体系,提出了监测预测新技术东亚季风是影响我国旱涝的直接原因,八十年代初陶诗言和陈隆勋等提出东亚季风系统的概念,何金海与朱乾根等(1986)明确提出东亚季风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