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小学数学第四册第一单元教案第一单元野营——有余数的除法第一课时教学内容:野营——有余数的除法教材分析: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了乘除法的意义,学会用乘法口诀求商的基础上,学习有余数的除法.本单元的主要教学内容是: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学会除法竖式的写法.教材通过学生春游时分面包的活动,让学生体会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有时会有剩余,然后结合具体实例抽象出有余数的除法.通过野营时分小鱼的活动,引出用竖式计算有余数的除法.无论时认识有余数的除法还是学习有余数的除法的计算,教材都注意从实际问题引入,让学生结合具体实例体会有余数数除法的意义,理解并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本单元设有两个信息窗,第一个信息窗呈现的是几个小朋友分食品的情境,可以引导学生提出一些有关平均分的问题,从而引出有余数的除法,让学生通过分一分,得出结果.第二个信息窗呈现的是一些小朋友参加野营活动的情境,通过提出一些有关有余数除法的问题,学习有余数除法竖式的写法.教学目标:结合生活情境,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并学会除法竖式的写法.能用有余数除法的知识解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并且在这一过程中体会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合作、交流、表达,体验成功的快乐.教学重难点:理解余数的含义,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运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是本单元的重点;除法竖式的写法,运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实际问题是本单元的难点.课时1有余数的除法信息窗1—分食品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4页,有余数除法的认识教学目标:使学生经历把平均分后剩余的现象抽象为有余数除法的过程,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通过合作交流,让学生体验平均分有剩余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合作交流能力.教学重难点:使学生经历把平均分后剩余的现象抽象为有余数除法的过程,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学具盒学生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喜欢春游吗?这一群小朋友春游时正在吃午餐,他们都带了什么好吃的?是怎样分的?(出示挂图)二、引导学生看图,并提出、解决问题.1、引导看图,提出问题.请学生认真观察画面,你看到什么了?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学生根据画面可能提出:9个面包平均分给4个人,怎样分呢?)2、引导学生解决问题.1)师:你能解决我们刚才提出的问题吗?先自己试试看.请同学们在小组内商量后再交流.2)同学们愿意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组中进行交流吗?3)交流:(1个1个地分;2个2个地分;9个面包平均分给4个人,每人分2个,还余1个)师:你喜欢用哪种方法来分?(锻炼学生的思维)4)师:用算式怎样表示?(学生回答,老师板书)9÷4=2(个)……1(个)读作:9除以4商2余1引导学生互相读算式5)师:其他的食品怎样分呢?(学生独立思考后再小组讨论然后交流)10碗方便面平均分给4人,每人2碗,还余2碗;11瓶饮料平均分给4人,每人2瓶,还余1瓶;师:同位互相说说算式,独自观察,发现了什么?(有余数的除法真多)仔细观察图画,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18块巧克力可以平均分给几人?)三、巩固练习.1、出示第1题.学生先动手用学具摆一摆,说一说,再填空(学生独立完成后,再集体评议.)2、出示第3题练习时,引导学生先仔细读题,然后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口算.(适当进行补充)四、总结.同学们这节课你们表现的非常出色,老师很高兴,你们高兴吗?说出来听一听.作业设计:认识有余数除法,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把学到的知识说给爸爸妈妈听,说说生活中遇到的有余数的除法.板书设计:有余数的除法9÷4=2(个)……1(个)读作:9除以4商2余1课后反思:第二课时有余数的除法信息窗1—分食品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5页,有余数除法的巩固练习.教学目标:进一步体会有余数除法的意义,熟练有余数除法算式得读法.体会算法的多样化,培养、解决简单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教学重难点:进一步体会有余数除法的意义,熟练有余数除法算式得读法.教学准备:电脑、挂图、学具盒学生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通过学习,我们认识有余数除法,这节课,我们来比一比,看看谁学的最好,题做的又对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