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修3-5第十六章波粒二象性原子结构原子核一、选择题1.下列能揭示原子具有核式结构的实验是()A.光电效应实验B.伦琴射线的发现C.α粒子散射实验D.氢原子光谱的发现1、C[解析]光电效应实验揭示了光具有粒子性,故A错误;伦琴射线是原子内层电子能级跃迁产生,故B错误;α粒子散射实验揭示了原子具有核式结构.因为绝大部分α粒子不偏转,极少数α粒子发生了大角度散射.故C正确;氢原子光谱的发现揭示了氢原子能量分布是不连续的.故D错误.2.下列有关物理学的史实中,正确的是()A.伽利略认为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B.奥斯特最早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C.爱因斯坦提出光子假设并建立了光电效应方程D.卢瑟福的α粒子散射实验证明了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2.C解析:伽利略认为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奥斯特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卢瑟福的α粒子散射实验证明了原子具有核式结构模型。本题答案为C。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放射性元素发生一次β衰变,原子序数减少1B.氢原子由n=3向n=1的能级跃迁时,只能辐射2种频率的光子C.在光电效应实验中,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与入射光强无关,只随入射光的频率增大而增大D.U的半衰期约为7亿年,随着地球环境的不断变化,半衰期可以变短3.C解析:β衰变时,原子核放出一个电子,同时转化成新核,形如eYX01b1aba,可见,原子序数增加1,选项A错误;氢原子由n=3向n=1的能级跃迁时,能辐射n=323C种频率的光子,选项B错误;根据光电效应方程Ek=hν-W0可知,选项C正确;放射性元素的半衰期由原子核内部的本身因素决定,与原子所处的物理状态或化学状态无关,选项D错误。本题答案为C。4.下面列出的是两个核反应方程式,X1和X2各代表某种粒子。①94Be+21H→105B+X1②23892U→23490Th+X2则以下判断中正确的是()A.X1是电子,X2是α粒子B.X1是中子,X2是质子C.X1是质子,X2是中子D.X1是中子,X2是α粒子4.D解析:根据质量数守恒和电荷数守恒可得,X1是n10即中子,X2是He42即α粒子,答案为D。5.目前,在居室装修中经常用到花岗岩、大理石等装饰材料,这些岩石都不同程度地含有放射性元素,下列有关放射性知识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β射线与γ射线一样是电磁波,但穿透本领远比γ射线弱B.氡的半衰期为3.8天,4个氡原子核经过7.6天后就一定只剩下1个氡原子核C.23892U衰变成20682Pb要经过8次β衰变和8次α衰变D.放射性元素发生β衰变时所释放的电子是原子核内的中子转化为质子时产生的6.表示放射性元素碘131(I)β衰变的方程是()A.I→Sb+HeB.I→Xe+eC.I→I+nD.I→Te+H6、B[解析]β衰变释放的是电子e,A、C、D错误,B正确.7.核电站核泄漏的污染物中含有碘131和铯137.碘131的半衰期约为8天,会释放β射线;铯137是铯133的同位素,半衰期约为30年,发生衰变时会辐射γ射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碘131释放的β射线由氦核组成B.铯137衰变时辐射出的γ光子能量小于可见光光子能量C.与铯137相比,碘131衰变更慢D.铯133和铯137含有相同的质子数7、D[解析]①β射线是高速电子流,A错误;②γ光子能量比可见光光子能量大,B错误;③碘131比铯137衰变得更快,C错误.④铯137和铯133是同位素,即核内具有相同质子数和不同中子数,故D正确.8.当用具有1.87eV能量的光子照射n=3激发态的氢原子时()A.氢原子不会吸收这个光子B.氢原子吸收该光子后被电离,电离后电子的动能为0.36eVC.氢原子吸收该光子后被电离,电离后电子的动能为零D.氢原子吸收该光子后不会被电离8、B[解析]当n=3时,氢原子的能量E3=eV=-1.51eV,所以处于n=3激发态的氢原子的电离能是1.51eV,当该原子吸收具有1.87eV能量的光子后被电离,电离后电子的动能是(1.87-1.51)eV=0.36eV.9.氢原子辐射出一个光子后,根据波尔理论,下述说法正确的是A.氢原子的能级减少B.氢原子的电势能增大C.核外电子绕核旋转的半径增大D.核外电子的运动加速度增大9.AD解析:氢原子从高能级向低能级跃迁时会辐射出一个光子,所以辐射出一个光子后,氢原子的能级减少,选项A正确;氢原子从高能级向低能级跃迁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