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300分)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题前,考生务必在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试卷上无效。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4.考试结束,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相对原子质量(原子量):H-1C-12O-16Na-23Al-27Si-28Cl-35.5Fe-56Ni-59第Ⅰ卷(120分)一、选择题(共17小题。每小题6分,共102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胰岛B细胞和浆细胞的共同特征是()A.细胞内储存着大量的ATPB.具有发达的内质网和高尔基体C.mRNA的种类和数量相同D.分泌蛋白的结构和功能相同【答案】B2.吡唑醚菌酯是一种线粒体呼吸抑制剂,通过阻止线粒体内膜上的反应过程而抑制细胞呼吸,生产上常应用于防治真菌引起的农作物病害.下列关于吡唑醚菌酯作用的推测不合理的是()A.吡唑醚菌酯主要抑制真菌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B.吡唑醚菌酯可通过抑制ATP的产生导致真菌的死亡C.长期使用吡唑醚菌酯可导致真菌种群抗药性增强D.吡唑醚菌酯可用于治理由厌氧微生物引起的环境污染【答案】D【解析】吡唑醚菌酯通过阻止线粒体内膜上的反应过程而抑制细胞呼吸,而线粒体内膜是细胞有氧呼吸第三阶段的场所,由此可见,吡唑醚菌酯主要抑制真菌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A正确;吡唑醚菌酯通过阻止线粒体内膜上的反应过程而抑制细胞呼吸,而线粒体内膜是细胞有氧呼吸第三阶段的场所,有氧呼吸第三阶段能产生大量的ATP,由此可见,吡唑醚菌酯可通过抑制ATP的产生导致真菌的死亡,B正确;吡唑醚菌酯对真菌的抗药性进行了选择,因此长期使用吡唑醚菌酯可导致真菌种群抗药性增强,C正确;吡唑醚菌酯可用于治理由需氧微生物引起的环境污染,D错误。3.下列关于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A.脑干内有呼吸中枢、语言中枢等重要的生命活动中枢B.激素随体液到达靶细胞,直接参与靶细胞内多种生命活动C.大面积烧伤易发生感染的原因是非特异性免疫能力降低D.病毒侵入机体后,体内的吞噬细胞、T细胞和浆细胞都具有识别功能【答案】C【解析】脑干是呼吸中枢、心血管中枢,而语言中枢在大脑皮层,A错误;激素只能对靶细胞的生命活动起到调节作用,B错误;皮肤属于人体的第一道防线,为非特异性免疫,大面积烧伤易发生感染的原因是人体的皮肤受损,非特异性免疫能力降低所致,C正确;浆细胞不能识别病毒,其他细胞都能识别抗原,D错误。4.编码CFTR蛋白基因的模板链上缺失AAA或AAG三个碱基,导致CFTR蛋白缺少一个苯丙氨酸,引发囊性纤维病。下列不正确的是()A.与苯丙氨酸对应的密码子为AAA或AAGB.编码CFTR蛋白基因中发生碱基缺失属于基因突变C.细胞中合成CFTR蛋白需要tRNA、mRNA、rRNA参与D.CFTR蛋白基因缺失碱基后转录形成的mRNA中嘧啶比例降低【答案】A5.下图为波森和詹森实验,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本实验证明生长素由苗尖向下传递B.插有明胶的苗发生向光弯曲证明苗尖是感光部位C.显微镜观察表明,弯曲部位背面细胞分裂速率快、数量多D.要使本实验更有说服力,还应设置不放苗尖仅放明胶或云母片的对照实验【答案】D【解析】詹森在胚芽鞘的切面上放一个琼脂片,再将切下的尖端放上,并给予单侧光照射,植物弯向光源生长,证明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刺激可以透过琼脂片,没有证明该物质的本质,以及感光部位也没证明,缺少一个对照组,应设置不放苗尖仅放明胶或云母片的对照实验,D正确。6.红圆蚧是美国加州南部的一种柑桔害虫,蔷薇轮蚧小蜂能寄生红圆蚧而抑制其爆发。但在引入岭南蚜小蜂的十年后,岭南蚜小蜂几乎在整个区域完全取代了蔷薇轮蚧小蜂。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岭南蚜小蜂与蔷薇轮蚧小蜂是竞争关系B.岭南蚜小蜂能够摄取红圆蚧的养分以维持生活C.岭南蚜小蜂可以改变红圆蚧和蔷薇轮蚧小蜂相互作用的结果D.岭南蚜小蜂的引入使该群落的丰富度增加【答案】D7.选用下列实验材料能得到预期实验结果的是()A.用35S标记噬菌体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