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讲义计量基础知识(含不确定度评定)二〇一一年六月·上海计量基础知识(含不确定度评定)培训讲义第一部分计量基础知识一、概述计量是关于测量的科学,它涉及测量理论、测量技术和测量实践等多个领域。计量是科学技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社会进步和科学技术发展同步发展的。现代计量是国民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中一项重要的技术基础,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和一个行业发展的探测器。计量技术是科技创新的基础技术,又是高科技产业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1.计量的历史秦始皇以前的度量衡——从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发展过程中产生度量衡。秦始皇统一度量衡——度制、量制、衡制的统一,规定了允差和校正周期。汉朝巩固和发展了秦始皇的度量衡制度。以后历代更替但度量衡制度却在秦制的基础上得到加强和提高。民国时期虽然有《度量衡法》、《全国度量衡划一程序》,但计量单位得不到统一,市制、公制、英制和各种杂制并行,计量制度极为混乱。新中国成立后计量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经历了从行政管理到法制管理的发展过程。逐步恢复和发展我国的计量管理。《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显示我们的计量和标准化工作进入法制管理轨道。a)管理范围和方式:从度量衡管理——现代计量管理;b)计量技术:从尺、升、斤的校准——十大计量专业量值统一;c)计量单位制:从市制和米制共存——采用国际单位制;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财经委员会技术管理局设立度量衡处。1953年一机部成立计量检定所筹备处。由此将“度量衡”改称为“计量”。1954年11月人大常委会一届二次会议批准成立国家计量局。1956年11月将“国家计量局”改称“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计量局”。1959年6月25日国务院发布《关于统一我国计量制度的命令》,确定公制(国际米制)为我国基本计量制度。1965年7月国家科委计量局调整为只主管计量业务的职能机构,另成立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和战备基地四川计量分院——我国的计量管理体系和计量技术体系构架基本形成。1970年9月国际科委计量局和中国计量院合并归中科院流导。1972年11月将标准化和计量两项事业合并成立国家标准计量管理局。1978年5月将“国家标准计量管理局”改为“国家计量总局”和“国家标准总局”。1985年9月6日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1086年7月1日正式施行。1985年10月中国计量学院成立。从1986年7月1日计量法的颁布施行,是我国的计量工作向法制管理方向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1986年以前是“行政计量”,1986年以后进入“法制计量”)1987年11月颁布11个计量管理办法:其中《产品质量检验机构计量认证管理办法》建立了计量认证管理制度。1998年引入“实验室认可”机制。目前计量管理的现状是计量认证的审查认可和实验室认可并行状态。计量认证和实验室认可的异同项目原则适用考核标准实验室考核内容计量认证依法中国专用“强制”/自愿仪器、环境、人员、管理制度等实验室认可互认国际ISO/IEC170252.什么是计量计量的定义:实现单位统一、量值准确可靠的活动。从广义上说,计量是对“量”的定性分析和定量确认的过程。3.计量的分类1)科学计量:即真正意义的计量学,涉及十大类的计量,包括:几何、光学、电离辐射、力学、声学、热工、化学、电磁、无线电、时间频率。2)工程计量:企业内部的计量。源于需求,满足需求。3)法制计量:官方授权强制管理的计量。4.计量的特点1)准确性。测量结果与被测量真值的接近程度。2)一致性。重复性和复现性。3)溯源性。任何一个测量结果或测量标准的值,都能通过一条具有规定不确定度的连续比较链,与计量基准联系起来。4)法制性。国家计量法规体系: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和部门规章。5)社会性。是社会发展的产物,与每个公民的生活实践息息相关。6)经济性。在实施计量管理的过程中,必须注意经济效益。明确投资方向,确定投入产出比。5.计量的内容计量研究的内容包括六个方面:1)计量单位与单位制2)计量器具(计量基准、计量标准、工作计量器具)是指单独地或连同辅助设备一起用以进行测量的器具。3)量值传递与量值溯源4)物理常量、材料与物质特性的测定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