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国内研究现状建筑节能工作,首先要强调建筑物的节能性能,但更应关注建筑物的实际能耗.以控制能源消耗总量。欧洲国家当前以实际能耗为约束指标,同时采用各项技术标准指导建筑节能设计与建造.这一进程对我国建筑节能工作具有参考价值。我国的建筑节能工作从20世纪80年代初伴随着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府以后开始的,经过这些年已经分气候区及建筑类型编制了多部建筑节能相关设计标准。纵观这些标准可以看出,均是对于建筑的节能设计指导是与日本及美国类似的做法,规定的是围护结构的性能指标,以围护结构的做法与传热系数作为是否节能的评判标准。而对采暖和空调的能耗限值仅是次要指标,在实际的实施中,基本无法考核具体能耗。以提高建筑性能和设备效率为主是我国目前建筑节能的主流思想。而我国当前面临的能源形势,决定了当前建筑节能工作不能是盲目地以发达国家既定的建筑舒适性和服务质量标准为目标,而是通过最好的技术条件去实现这样的需求;应该先明确建筑能耗上限,然后量入为出,通过创新的技术力争在这样的能耗上限之内营造最好的室内环境和提供最好的服务。这就要求我们的节能标准体系应逐渐从单一性能性指标阶段向欧洲国家目前以整体能耗为约束指标的阶段转变。墙体自保温体系是指按照一定的建筑构造,采用加气混凝土砌块、轻集料混凝土多孔砖以及陶粒混凝土空心砌块等新型节能型墙体材料及配套砂浆使墙体热工性能等符合相应标准的墙体保温隔热系统。华南理工大学的李建成(1996)采用有限元法对不同规格、不同孔型的混凝土空心砌块的热阻值进行了大量计算,认为孔洞排数是对砌块热阻值影响最大的因素,并提出了保温隔热空心砌块的热工设计准则——“多排孔、薄孔壁”。扬州大学的杨鼎宜教授(1997),针对夏热冬冷地区的小型混凝土空心砌块在使用时存在的保温隔热性能不良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方案,如改变混凝土砌块的孔型、采用轻骨料混凝土作为原材料或者与有机保温材料复合等。河南大学白宪臣教授(1998),研究了粉煤灰空心砌块的孔型分别对传热性能和隔声性能的影响,他认为孔型较小、孔壁较薄的竖向矩形孔的空心砌块的节能效果较好,而大孔洞砌块的隔声效果较好。律宝莹等(2001)对传统砌块从块型上做出了根本性的改变,提出了一种用粉煤灰和挤塑泡沫复合的砌块,极大地提高了砌块的传热性能,其产品的传热系数仅为0.79W/(㎡·K)。我国是从90年代才开始进行节能的经济性研究,现阶段我国大部分地区居住建筑的节能工作是以节能50%为指导思想,在经济性分析的初始阶段,主要以分析能源成本、材料成本为主。万峰(1999)对连云港地区的节能住宅在工程造价方面的经济效益进行了简单分析;石晶等(2000)对几种住宅外墙保温方案的成本以及节能量进行了比较初步的研究,虽然考虑到了节能收益,但研究重点也仅是不同墙体的成本问题;怀方林等(2002)的研究表明,在同样达到50%节能目标的情况下复合保温墙体的综合造价较低;陈晓等人(2004)以随州地区一栋六层住宅为对象,采用冷负荷系数法及度日法分别计算了节能改造前后的冷热负荷,并对节能改造前后进行了简单的经济性对比分析;张小玲(2005)对北方地区的节能建筑的节能成本与用煤收益进行了成本效益方面的分析;同年,刘学来、李永安(2005)基于有限元模型计算的热流密度值求出了居住建筑外墙采取无保温、外保温、内保温这三种不同方式时的采暖能耗,并做了简单的经济性分析,但是他没有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随着全寿命周期理论地日趋成熟,关于全生命周期内的墙体的经济厚度、回收期、净现值等的研究越来越多。屈万英、武六元(2005)针对夏热冬冷地区的气候采用了动态投资回收期方法,引入了年采暖空调回收系数,提出了外墙保温的投资回收期、节约资金以及保温层经济厚度的相关计算方法;刘玲(2006)对普通建筑和节能建筑的围护结构的性价比进行了对比研究,对围护结构的节能设计提出了相应的措施,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荆有印等(2007)通过对天津市几种不同保温层厚度的外墙以及未采取任何保温措施的墙体的负荷进行了分析比较,得出了在天津地区,砖混结构的建筑采用聚苯乙烯作为保温材料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