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年城乡环境集中整治工作总结全省农村环境集中整治攻坚行动开展以来,盐湖区立足中心城市区位特点,围绕市委、市政府建设“大运城”总体构想,坚持中心XX县区和美丽乡村同步建设、从严治理和规划引导同步实施、基础设施和文明素养同步提升、开展集中治理和建立长效机制同步推进的“四个同步”,按照“全面铺开、攻克难点、打造精品、建立机制”的推进思路,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全区城乡环境卫生面貌明显改观。一、城乡环境集中整治主要做法及成效(一)明确推进思路。一是全面铺开。全区22个乡、镇、办279个村庄和88个社区全面起动,在260余条1150公里的六级道路上摆开战场,不留空白,消除死角,全面打响环境整治攻坚战。7月26日,运城经济开发区把35个村移交我区后,我区立即进行重点安排,强调步调一致,始终与全区各项工作保持同频共振。全区314个行政村环境整治工作全面铺开,城乡共累计清理垃圾17.1万处13.3万余吨,整修道路588公里,美化墙面2901处48.4万平米,拆除残墙断壁、废弃建筑、违章建筑5506余处2.9万多平米,整理林带绿化用地9万多平方米。二是攻克难点。由于城市飞速发展、中心城市不断扩张以及市区两级城市管理职能转换中存在的客观原因,城乡结合部违法乱搭乱建、城市建筑垃圾随处倾倒造成灾害转移的现象,成为影响城市环境的两大“顽疾”。针对乱搭乱建,我们通过各种媒体途径,发布了关于拆除违法建筑的公告,要求全区范围内违法建筑,10日内自行拆除,逾期未拆除的,将依法进行强制拆除。依法对全区791处近2万平米的违章建筑进行了强制拆除,其余的已经进入司法程序。针对垃圾乱倾乱倒问题,发挥交警、治超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治保会、民调会、巡逻队“两会一队”作用,划分责任片区,加强巡逻监控,合理疏导治理,城市垃圾特别是建筑垃圾无序倾倒问题得到有效扼制。同时,坚持把贯彻落实中央环境保护督察反馈意见整改作为重点,建立整改方案和措施清单,逐一进行“回头看”。对督查第1页共9页组转办的37个案件进行了及时查办、按时办结。三是打造精品。整治行动中,我区坚持把实施全域旅游与城乡环境整治结合起来,用景区标准推进城乡环境整治行动,以游客视角审视环境整治成效,树立精品意识,打造精品工程。针对事关中心城市形象的运临路、运稷路、运永路、运风路、运金路和运城南出口等六大“城市出入口”,聘请专业公司规划设计,一口一特色,精心打造,确保面貌焕然一新。确定了解州、龙居、三路里3个示范小城镇,聘请专家分别设计《重点示范镇街道立面改造方案》;对全域旅游规划的郭店、牛庄、雷家坡、西张耿、苏村等15个“文化体验村”,设计了《乡村墙体改造参考方案》。对以上3镇15村,进行重点整治提升,按照“一村一镇一特色”要求,分别采取不同风格,加快路面、墙面、田面“三面改造”,各乡镇街道都确定2—3个示范村进行精心打造,为全区农村环境整治作出示范。各产业园区、集聚区,突出产城融合、城乡融合、人与自然融合的理念,高标准实施整治和开发。四是建立机制。城乡环境集中整治是攻坚行动,决不是一阵风的运动。我区以政府购买服务方式,每年投资7200多万元,引进启迪桑德、龙澄环保和美洁达3家公司,承担城乡主街主巷的垃圾清扫清运,与城乡群众自清门前形成无缝对接机制,实现了全区城乡环卫工作一体化全覆盖。政府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对龙澄、启迪桑德、美洁达三个专业环卫公司,进行专业评价监督,评估结果与承包金挂钩。由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组成若干监督检查组,定期进行监督检查。一方面发现问题,及时反馈,及时处置;另一方面,检查结果进行排队,鼓励先进,激励后进。开通城乡环境卫生投诉举报渠道,强化社会监督,设立举报电话和邮箱,举报投诉核实后,挂牌督办,限期整改。(二)通力合作攻坚。一是广泛动员,全员参与。省、市两级农村环境集中整治攻坚行动任务部署后,我们立即召开了千人动员大会,对整治行动进行全面部署安排。区四大班子领导分别深入到各自所包乡镇街道,督促指导。各级、各部门迅速行动,层层发动,精第2页共9页心组织。党员干部带头,群众人人参与,在全区打响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城乡环境集中整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