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部学习讲稿:完善村民自治制度国家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教授各位学员,大家好。今天我主讲的题目是“完善村民自治制度”。村民自治制度是实现农村民主管理、民主决策和民主监督的重要制度,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重要内容。今天我主要讲三大问题:第一,我国村民自治制度的内涵、发展历程与主要经验;第二,我国村民自治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第三,进一步完善村民自治制度的对策。一、我国村民自治制度的内涵、发展历程与主要经验第一个大问题,我国村民自治制度的内涵、发展历程与主要经验。村民自治是农村居民根据法律自主管理本村事务的基层民主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一种重要方式,也是在新时期乡村治理的一种有效方式。(一)村民自治的内涵何为“村民自治”。村民自治是指广大农民群众直接行使民主权利,依法管理自己的事情,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一种基本的社会政治制度。村民自治的目的是要实现村民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和自我教育。村民自治的主要内容是贯彻实施“四个民主”。第一,民主选举。由村民民主选举出村委会的组成人员,由村党员民主选举出村支委的委员;第二,民主决策。村集体的事务由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大会集体决策;第三,民主管理,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大会对村务实施管理;第四,民主监督。村委、村支部要将村务和村党务向村民和村普通党员公开,接受村民的监督。我们要正确理解村民自治的内涵。第一个方面,村民自治是有限度的。村民自治必须在党的领导下自治,必须在宪法、法律规定的框架下自治。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能超越党的领导,不能超越宪法和法律的规定来行使权利。第二个方面,村民自治必须在自治机构的基础上自治,而不是个人自治。《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第二条规定,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治的组织结第1页共5页构。《村民委。来说,已经普及到了绝大多数的村庄。第二个方面,村民自治相关的法律法规不断地完善,推动了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与法治社会的建设。村民自治作为宪法规定的一项基本制度,有利于实现法治之下的村民自治,有利地推动了依法治国的进程。第三个方面,村民自治制度的不断完善,大大推动了农村治理的现代化的进程,推动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随着农村民主决策走向深入,各地普遍建立了以村民会议和村民代表会议为主要载体的民主决策的组织形式,规范了民主决策的程序。有一些地方存在了村务大事、村民公决、农村民主日等办法,不少地方将各种农村服务性、公益性和互助性的社会组织引入到了民主管理之中。有一些地方创立了村民监事会、民评官等形式,推动了民主监督的深入发展。所以,村民自治推动了社会治理现代化的进程。中国村民自治的第一村合寨村的村民自治就取得了很大的成效。1980年初到年底,广西XX县区屏南乡合寨村村民冲破体制束缚,12个自然屯先后投票,直接选举产生了第一届村民委员会委员,并且制定了村规民约,在全国率先实行村民自治,开创了中国农村民主法治建设的先河。30多年以来,合寨村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关怀下,进一步健全完善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十项制度,规范“十簿一卷”记录档案,不断深化村民自治,全村经济社会各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在村民委员会的管理下,村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不断深化,农民收入持续增加,基础设施建设明显加强,人居环境不断改善,文化设施建设逐步完善,群众文化生活丰富多彩,村民自治展现出了其独特魅力。我国村民自治是当代中国最直接、最广泛的民主实践,是完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基础。村民自治较好地解决了经济发展和政治民主的良性互动问题,走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政治发展道路。(四)我国村民自治的主要经验我国村民自治的主要经验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第一个方面,要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第2页共5页也是发展基层民主的根本保证。从根本上说,村民自治是广大农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