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十二五工作总结及十三五发展规划为进一步推进我市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好地发挥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在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加快推进构建和谐**县进程,实现全面建设小康**县的宏伟目标,根据市政府有关要求,现将**县市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十二五”工作总结及“十三五”发展规划汇报如下:一、“十二五”期间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取得的成效“十二五”期间,我局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统筹推进城乡就业、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积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为深化改革、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做出了积极贡献。(一)就业规模持续扩大,就业渠道明显拓宽,保持了就业局势的基本稳定截止2015年6月底,全市累计实现就业9.3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持续保持在4%以内,“零就业家庭”动态管理始终保持为零。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78万人次,职业技能培训3.1万人次。累计发放小额担保贷款2.56亿元,带动2万余人实现就业。争取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设施建设试点项目总投资799万元。用于建设市、乡两级劳动保障服务中心,相继新建了市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中心以及上八里镇、峪河镇、占城镇、南寨镇四个乡镇劳动保障服务中心,解决了基层就业和社会保障机构长期没有工作场所的问题。争取上级资金300万元建成了三里屯创业孵化园。目前,全市已形成了以1个县级劳动保障服务中心、22个乡镇劳动保障事务所和11个社区劳动保障服务站为延伸的三级劳动和社会保障服务体系。(二)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建立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实现与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转换衔接;实施居民大病保险,医疗、工伤、生育保险实现第1页共6页市级统筹;完善基金监管制度,健全社会化监督机制。截止2015年6月底,全市共发放社保卡26.2万张,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13.2万、4.8万、2.3万,累计征缴医疗保险费3.76亿元、工伤保险费4015万元、生育保险费1161万元。自2015年1月1日起,居民医保基金最高支付限额由6万元调整为8万元。大病保险最高支付限额在1.8万元起付线的基础上由10万元提高为30万元。城镇职工、城镇居民参保人员政策范围内住院报销比例最高达到89%、85%。全市城乡居民适龄参保人员达45.30万人,60周岁以上领取待遇人员109692人,参保覆盖率99.8%,累计征缴养老保险费5.81亿元,已累计发放养老金8.25亿元,发放率100%。自2012年1月起,60周岁以上享受待遇人员,县级基础养老金发放标准在原基础上每人每月增加40元,老人们每月的养老金最少可达100元,居全省最高;60周岁以上享受待遇人员死亡后,按本人生前最后一个月领取标准,一次性支付10个月的死亡抚恤金。大力推进城乡居保经办管理服务“四不出村(社区)”工程,建成便民服务点312个,建成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服务站459个,切实做到了1.5公里服务圈“参保、缴费、权益查询、待遇领取”四个不出村。(三)劳动关系总体保持和谐稳定近年来,我局不断创新方法,理顺体系,建立完善了劳动关系协调机制、纠纷调处机制和监察执法机制,较好地维护了劳动者和用人单位两个主体的合法权益,保持了劳动关系的总体和谐稳定。累计检查用人单位683户次,涉及劳动者人数1.8万人次。受理办结劳动监察案件385件,已结案357件,结案率93%,为民工追回拖欠工资1364.5万元,涉及民工2300人。共受理劳动争议仲裁案件295件,已结案279件,结案率94.6%。二、“十三五”时期面临的形势“十三五”时期是我市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加快经济社会发展转型,实现跨越发展和长治久安的重要时期。在构建和谐**县建设中,将更加注重加快城镇化进程,第2页共6页推动城乡统筹发展,更加注重改善民生。(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对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十三五”时期,随着做大做强旅游业、农畜产品加工产业、大力发展机械工业、汽车零部件装备制造业,加快发展服务业,我市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趋向合理,个体、私营企业、股份制企业等非国有经济的迅速发展,第三产业的崛起,国民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有利于扩大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