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社区和谐发展交流农村社区,主要是指农村建筑群体所构成的人居环境,是昔日居民主要的居住场所,是居民自己的组织。但在今日农村人口外流都市日益繁重的情況下,农村社区结构正面临急需却无能转型的现实。这里存在这诸多问题,包括农村新功能、居民就业机会、对外交通、基础建设、社区更新等。近年来,社区服务成为发展街道经济、吸收下岗职工、服务居民生活的一个新兴行业。随着农村的经济的快速发展,小城镇建设的迅猛崛起,城乡一体化格局即将形成,社区服务已由城市延伸到农村小城镇。老有所养、幼有所教、孤有所依、残有所助、乐有所去,农村实行生产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大部分居民生活富裕起来了,但仍有少数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这部分人主要是孤老病残、人多劳少、致富无门者,多属民政救济对象,成为当前农村社区不可忽视的问题。结合农村社区的实际,搞好农村社区服务,有利于保障农村社区居民的经济利益,增加农村社区居民收入,维护农村社区稳定,促进农村社区和谐发展。(一)进一步转变观念,提升农村社区居民的整体素质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关键是要全面提高农村社区居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培养和造就有文化、有知识、懂科技、懂法律、会经营、善管理的社会主义新型农村社区居民。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农村社区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村社区居民的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条件明显改善,但一些农村社区居民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扭曲,道德意识弱化,法制观念淡薄,各类纠纷不断增加,赌博、封建迷信、封建宗族活动等社会不良现象沉渣泛起,滋生蔓延。同时,部分农村社区居民面对日益复杂的市场形势茫然失措,致富无方。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正确引导农村社区居民,教育农村社区居民,已成为农村社区普遍关注和急需解决的问题。为此,我们必须往以下几个方面做文章:一是要时时、处处、事事对农村社区居民进行教育,实现农村社区居民社会观念、生存观念、职业观念和集体观念的转变。通过教育影响和培育农村社区居民的职业素质、社会观念和生活方式,第1页共5页使农村社区居民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二是要在社会分工、利益分化中,培养农村社区居民参与合作、团队奋发精神;三是要在农村社区丰富多彩的生活方式中,提高居民闲暇生活质量,实现农村社区居民素质的质的飞跃;四是要提高农村社区居民职业的竞争力,加强二、三产业的职业教育;五是要促进农村社区居民适XX县区生活,加强农村社区居民离农教育、文明市民教育、普法教育、环保教育。通过内容丰富的教育,弥补农村社区居民文化素质方面的不足,培养农村社区居民“新市民”的观念。(二)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拓宽农村社区居民增收空间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农村社区居民为核心,以促进农村社区居民的全面发展为最终目的,满足农村社区居民的生存、安全、健康等自然需要,满足农村社区居民的民主权利、公平公正要求、素质全面提高、价值实现、精神文化等社会需要,关心农村社区居民,尊重农村社区居民,理解农村社区居民,爱护农村社区居民,解放农村社区居民,发展农村社区居民,把满足农村社区居民的物质文化需要、有利于农村社区居民的全面发展作为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对于把握农村社区发展目的、创新农村社区发展方法、提高农村社区发展质量、实现好和维护好农村社区居民的利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基于这样的理由,我们必须在促进农村社区居民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尊重农村社区居民的生命、劳动、价值、权利、创新、尊严、个性和能力等,为农村社区居民各方面发展提供新的平台,最大限度地调动农村社区居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必须尊重农村社区居民的利益所得,尊重农村社区居民的需求意识,充分发挥农村经济利益和社会价值激励作用,让农村社区的人才在创造价值的同时实现自身价值,让能够创造财富的居民享有财富。这样,农村社区发展的动力才会越来越充足,农村社区发展的路子才会越走越宽广。(三)依靠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