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教育事业的发展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人民教育事业发展的史实: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认识“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性,树立勤奋学习、报效祖国的理想。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设计“三代人的教育”访谈活动中的访谈问题,了解设计访谈活动的初步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认识正确的教育方针是我国教育发展的保证;初步树立“科教兴国”的意识。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义务教育的普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2教学难点: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教学方式:接受式教学和讨论式学习相结合,引导同学们进行积极的讨论和思考。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过程:1导入:从本人家庭中三代从教的故事说起。(教师描述,学生感受,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生兴趣。提出“如何面对历史”的方法:亲近历史,理解历史,感悟历史。通过引导,使同学集中精力去了解者这段历史)2组织教学:设问:什么叫“义务教育”?学生思考回答。学生明确本课学习主要话题,并能对此做出初步解释。提示同学们先预习一下课文,同时进行板书。教育事业的发展(板)提示同学们通过看课本,了解一下历史背景。学习新课一、义务教育的普及我国自清朝末年以来,一再规定实施义务教育,但从未实现。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为实施义务教育创造了条件,改革开放则使义务教育由理想变成事实。20世纪90年代以来,党和政府把九年义务教育作为科教兴国的奠基工程,摆在优先发展的地位。要求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二、高等教育迅速发展1、文革对教育冲击①各地大中学校停课,教学秩序混乱②初期,中小学招生基本停顿,高校停止招生。③知识青年上山下乡2、高校恢复招生(1970)①对象:工农兵②方法: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和学校复审结合。③影响:教学质量大幅度下降。3、文革对教育的影响:严重影响全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和现代化事业的发展。4、教育界拨乱反正时间:文革后标志:恢复高考5、教育体制改革(1)1983年邓小平提出三个面向(2)1987年十三大教育成为优先发展的目标6、科教兴国战略(1995)(1)背景:教育在推动经济和社会进步中的作用日益突出(2)意义:是应对时代挑战和中国现代化建设实际需要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7、什么是科教兴国?“科教兴国”是指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强盛。8、改革高校教育体制拓展延伸新中国成立后,确立社会主义教育方向,建立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文革十年教育事业遭到重大打击,教育质量大幅下降,民族文化素质下降。进入新时期确立包括拨乱反正、三个面向、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科教兴国及教育立法等有力措施,使教育事业迅速走上健康发展的轨迹,培养了大批高素质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