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咏月诗词三首十五夜望月(王建)水调歌头(苏轼)我的思念是圆的(艾青)【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联系作品的文化背景,了解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理解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情景交融,想象丰富。【教学重难点】1.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2.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教学法】在诵读基础上完成教学【课时】三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学习《十五夜望月》【预习导学】1.导入新课“诵明月之词,歌窈窕之章”这是历代文人墨客的雅事,今天我们将通过三首咏月诗词来学会如何赏析这些名句佳作。2.作者链接王建(约767-约831)唐诗人。字仲初,颍川(今河南许昌)人。家贫,“从军走马十三年”,居乡则“终日忧衣食”,四十岁以后,“白发初为吏”,沉沦于下僚,任县丞、司马之类,世称王司马。他写了大量的乐府,同情百姓疾苦,与张籍齐名。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我国北宋著名的散文家和诗人,出生于四川眉山。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为“三苏”,都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少年承受家学,在蜀中读书,22岁中进士,深受欧阳修赏识。曾官至礼部尚书,后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被贬黄州。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笔名莪伽、克阿、林壁等。浙江金华人。1928年就读于杭州西湖艺术学院,次年留学法国。1932年参加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不久被捕,在狱中开始写诗,以《大堰河——我的保姆》一诗成名。3.给加粗的字词注音。(1)栖息()(2)咽下()(3)婵娟()(4)宫阙()(5)绮户()(6)琼楼()4.填空。(1)王建,字________,________代诗人。(2)________,字子瞻,号________,________代文学家。(3)________,原名蒋海澄,著名诗人,以《________________》一诗成名。【自主·合作·展示】一、诵读诗歌二、整体感知1、中秋节是农历的八月十五日。这一夜的月亮是一年中最圆最亮的。这一天所有外出的人们都要赶回家团聚。中秋节的习俗有赏月、吃月饼、吃芋艿、点灯笼等。2、月亮是地球的卫星,它围绕着地球旋转。一月的三十天中,月亮从月初的新月逐日丰满,直至十五最圆,此后又逐日削减,到月底又成一个弯月,如此反复,周而复始。传说中月亮中有一个广寒宫,宫中住着嫦娥,一只可爱的玉免与她作伴;还有一个被罚砍桂花树的吴刚。三、学习《十五夜望月》:1、指名读,齐读。2、结合文下注释,运用工具书,理解诗意。掌握“栖”的音形义。3、展开想像,感受诗情。4、小组内交流读诗的感受,相互启发。5、小组派代表将本组学习的成果在班内交流。形式灵活,可以用问题的形式相互考查;也可展开辩论或竞赛。四、交流互动1、本诗写月的地方有几处?(地白、桂花、月明)2、诗人借“白地”“乌鸦”“冷露”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寂寞}3、写思念亲人的句子是哪句?其中用的最妙的是哪个字?谈出你的看法。(“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用得最妙的字是“落”字。诗人运用了奇妙的想象,将满天的月光,比喻成无数根思念的情丝,它们正随了月光,洒在所思念的人家。想象奇妙、生动。)4、该诗的风格如何?感情如何?(凄清、寂寞;忧郁、惆怅)五、小结: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富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环境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非常委婉动人。六、反馈练习1.“冷露”一词中的“冷”怎么理解?2.“秋思”一词具体含义指什么?七、布置作业背诵《十五夜望月》第二课时【课时目标】学习《水调歌头》【自主·合作·展示】一、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了解到诗人们常在中秋节晚上,吟诗赏月,借酒浇愁,抒发思念之愁苦。这节课我们就和宋朝伟大词人苏轼一起,大醉一场,领略他豁达、乐观、豪迈的胸怀。二、学习词前小序:谁能告诉老师,这首词作于何时?在什么情况下作的?为何而作?学生阅读有关注释回答。教师补充有关写作背景,重点介绍二点,其一,此时的作者政治上受到打击、排挤,很不得意;其二,与弟弟六七年未见了。三、放录音带,学生跟读。四、指导学生朗读。五、查阅工具书,结合文下注释,理解词意。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