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秦王扫六合》教学设计【课程目标】了解秦兼并六国和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史实,探讨统一国家建立的历史意义。【教学目标】(一)基础知识:秦朝中央集权统治的建立和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及作用。了解秦朝的疆域和秦长城、灵渠两项古代工程。(二)能力培养:通过引导学生归纳、试评秦始皇巩固统一的主要措施等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利用实物模型图等直观教具,培养学生观察、想象能力。(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秦朝统一历史作用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的统一在历史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进步作用。【教学重点】秦的统一及作用。【教学难点】“焚书坑儒”【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制作、模型。【教学方法】历史情境创意法、图表法、讨论探究法。【学法指导】1.指导学生收集相关的资料和信息。2.对学生进行分组和分工。3.引导学生初步掌握新旧知识联系的学习方法,以及全面比较、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4.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填写或组拼图型,使学生能够把历史材料和图型联系起来进行想象,建立正确的历史时空观念。5.教会学生简单列表归纳史实的方法,以便学生形成完整的历史概念。【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多媒体出示):配乐诗朗诵。“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刑徒七十万,起土骊山隈。尚采不死药,茫然使心哀。但见三泉下,金棺葬寒灰。”教师:这是唐朝著名诗人李白《古风》组诗的第三首。全诗共有24句,全面评价了秦始皇的功过。他的功为统一全国,但是他奢靡浪费,诗中谴责了秦始皇,最后落得家破国亡。教师出示:秦始皇的人物图。教师:今天这节“秦王扫六合”就是关于秦统一的。教师出示:第10课“秦王扫六合”〔评定〕:通过配乐诗朗诵和人物图的插入,恰切自然导入新课。情境的创设,强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教师:请同学读教材中关于‘六合’的注释,了解‘六合’的含义。学生:阅读教材。教师:“六合”并非六国,而是指上、下、东、南、西、北,泛指天下。教师:请同学根据书中所述及搜集到的相关资料和信息,完成游戏大拼图(模型)。规则:①在游戏大拼图的指定位置标明秦统一的时间、都城。②按秦灭六国的先后顺序,组成一幅秦朝疆域图。学生:(活动略)教师:公元前221年,“秦王扫六合”,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定都咸阳。教师出示(板书):建立统一:公元前221年,建立秦朝,定都咸阳。教师:让我们穿越大秦时空隧道回到公元前221年秦国开国大典这一盛大时刻。(演绎历史)学生:(分工,进入角色)学生(礼仪官):秦国大典现在开始,有请大王登基。众学生(大臣):吾王万岁、万岁、万万岁。学生(秦始皇):众爱卿,免礼平身。今天下已定,万民归心,为号令天下,造福百姓,特诏,本王自称“朕”,名为皇帝,总揽全国一切军政大权。中央政府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最后由朕决断。地方设郡县制,分天下为36郡,郡下设县。教师出示(板书):加强统一:建立中央集权。学生(秦始皇):众爱卿,可有本奏?学生(李斯):自战国以来,各国都铸造了货币。如,我国的“半两钱”,齐国、燕国的“刀币”,赵、魏的“布币”,楚国的“鬼脸钱”。各国货币的使用给商品的流通带来了许多不便。各国的度量衡对尺寸、升斗、斤两的规定不一。各国文字繁简不一,书法、形体各有差异。长此以往,势必对我大秦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后患无穷。臣秉呈吾皇之意,现已整改:自发布日起,全国统一使用我大秦的圆形方孔钱;统一度量衡,对尺寸、升斗、斤两作出整齐划一的规定;以我大秦的小篆作为全国规范文字,废除原来六国的文字。教师出示:(板书)巩固统一:使用圆形方孔钱、小篆,统一度量衡学生(秦始皇):就以爱卿所奏,诏告天下,即日实施。学生(李斯):遵旨。学生(淳于越)吾皇万岁,臣也有本奏。学生(秦始皇):讲来。学生(淳于越):皇上,今天下已定,万民归心。普天下莫非王土,率士之滨莫非王臣。论功讲德,皇上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