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自然界的水1.人与水的关系,以及人在其中的能动作用;2.原子、分子及其有关的概念。3.过滤、蒸馏等基本操作技能。课题1水的组成[教材分析]水虽然是学生非常熟悉的物质,但怎样以化学的眼光认识水,学生是陌生和不习惯的。本课题以人类认识水的组成的简要史实引入并展开,符合事物的认识规律,贴近学生的实际有利于缩小学生对化学学科的距离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了不冲淡本课题的主体知识-----水的组成,引入的史实很简短。对水的组成的认识是通过水的电解实验和对实验现象的讨论分析获得的,它既与史实相符合,又体现了认识客观世界的科学过程和方法。在认识了水的组成的基础上,结合氧气部分的知识,从它们组成上的区别归纳出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的概念。结合水的分解反应深化对化学反应的认识-----有新物质生成,元素种类不变。【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水的电解实验探究活动认识水的组成。了解单质、化合物的区别。技能目标: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目标:通过查阅“水的组成揭秘”等资料了解人类认识物质世界的过程与方法。【教学重点】通过实验活动分析水的组成【教学难点】认识事物的科学的思维方法的形成、物质的分类【实验准备】水电解器简易装置、10%的NaOH溶液、火柴【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设计】第一课时1、复习引入:报听写:工业制备氧气的原料、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供给呼吸的气体、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实验室制备氧气的3种原料及催化剂……2、给以上物质进行分类。标准一:该物质是否只含一种物质标准二:所含元素是否只为一种请学生阅读47页的概念,分析找出概念里的关键词。设问:含氧化合物与氧化物的关系?请学生阅读书本P47页概念,追问,化合物、单质定义里的“纯净物”能否换成“物质”?分析概念间的逻辑关系:并列、交叉、包含?能否模仿氧化物的定义,给HCl、NaCl、KCl、MgCl2归为一类下个定义?练习:课后习题3、回忆生活中的水,概括出水的物理性质。提问:如果冰的密度大于水的密度会怎样?海边为何冬暖夏凉?4、由于水很稳定,水在很长时间内被人们认为是单质,直到拉瓦锡出现。请学生阅读48面得资料,推测拉瓦锡的实验思路:既然“易燃空气”在空气中燃烧生成水,那么水在一定条件下,能否得到“易燃空气”;如果能设计一个方案从水中得气体,并证明它是“易燃空气”,那么也就证明了水的组成了。从上述思路中我们可以整理出科学家的探究过程提出假设→设计方案→探究实验→现象论证→结论推理5、介绍电解水简易装置,接通电源。看到两极产生气泡,正极慢,负极快。两极产生的气体是什么?水蒸气还是其它气体?正极气体能使带火星木条复燃,负极气体能燃烧。获得结论:水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通电水氢气+氧气(H2O)(H2)(O2)普利斯特里和卡文迪许的实验结果现在可以表示为:点燃氢气+氧气水(H2)(O2)(H2O)【板书设计】第三单元自然界的水课题1水的组成一、物质的简单分类混合物:空气物质单质纯净物氧化物化合物其它二、水的物理性质通常,无色无味的液体;1个标准大气压下,沸点是100℃,凝固点0℃;4℃时,密度最大,为1g/mL;能溶解多种物质;比热容较大。三、电解水实验:通电水氢气+氧气(H2O)(H2)(O2)体积比:2:1质量比:1:8能被点燃,发出能使带火星的木条淡兰色火焰复燃结论:水是由氢、氧元素组成的化合物(氧化物)。第2课时:1、复习提问:物质分类概念、逻辑关系2、补充电解水实验的几个细节问题:加入氢氧化钠或稀硫酸的原因;实际上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大于2:1的原因;“父亲正痒”谐音记忆正负极收集何种气体3、划书上重点记忆内容,补充水在实验室的用途,4、火星上发现水的意义。美国火星探测器在火星上已经找到了火星原来有水的痕迹,之后在报刊上很快出现了“地球人原来是火星人的后裔”猜想。请同学们想一想这种猜的最核心的依据是什么?5、订正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