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背影》导学案学习目标:1、品味赏析文章朴实饱含深情的语言。2、通过体味文章所表现的父亲深深的爱子之情,培养学生“关爱他人”的优良品德。学习准备:1、填空。《背影》的作者朱自清,字(),江苏扬州人。()家、诗人、学者。散文代表作品有《》《》等。2、给下列字注音。踌()躇()琐()屑()颓()唐栅()栏簌簌()搀()蹒()跚()狼藉()妥()帖()游逛()擦拭()箸()问题探究:整体把握阅读这篇散文,我们可以感受到父子亲情──父亲对儿子的疼爱和儿子对父爱的感念。这是人间至情。1.感受深切父爱。丧母的悲痛加上生存危机,父亲陷入了困境。儿子还在大学念书,还要供养,养家重担压在父亲一人肩上,他是怎样急于谋事啊。父亲在谋事与送行二者之间再三踌躇,天平的一头是那么沉重,他却把天平的另一头──儿子路途平安看得更重,这种爱子之心,真是情深似海!父亲亲自送行,照顾得无微不至,还为儿子一路着想,临别还给儿子买橘子。为了儿子,再难的事情他也心甘情愿他吃力地过铁道买橘子,爱子之心是多么强烈。《背影》中的父亲形象,是慈父的形象。“背影”,为了儿子而勉为其难的形象,正是中国慈父形象的定格。中国的慈父总是甘为孺子牛,自己能省则省,最好的东西让儿子享受。(父亲是一身布衣,给儿子的是紫毛大衣。)2.体会“我”当年的感受与写作这篇文章时的感受。朱自清那一年20岁,大学学生,写《背影》那一年28岁,大学讲师,不同的两个年龄,所以对父爱的感受也不同。20岁那样的岁数,容易自以为是,对父爱不容易体察到。待到真正成熟了,才理解父辈的行为方式,体察父亲的爱心。作者一再自责“那时真是聪明过分”“那时真是太聪明了”。望着父亲攀爬月台的背影,顿悟父亲的爱心,“我”哭了。“我”发现了父爱,引得读者都联想起父爱,这篇散文引起普遍的共鸣。思考问题1.为什么着力描写背影?又是怎样突出背影的?这篇散文突出背影的写法对我们写作有什么启示?为什么着力描写背影:父亲买橘子爬月台的背影,作者印象最深。那一回送行,整个过程,这一刻是父亲最费劲的,也是父爱表现得最强烈的一刻。在父亲的许多好处中,这次送行是最突出的,在这次送行过程中,过铁道买橘子是最突出的,在过铁道买橘子的过程中,爬那边月台的背影是最突出的,背影可以说是重中之重。着力描写背影,可以强烈地表现父爱,可以给人最深刻的印象。重中之重,也是精彩瞬间,形象的定格。背影这种视角也新。引人想像,更能引起感情的激荡。将背影作为全文的焦点给人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怎样突出背影:作者为突出背影,多处作了独具匠心的布置。朱自清用“背影”作为题目,突出了背影。开头一段就说:“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显出“背影”非同寻常的意义。快要写到父亲攀爬月台的背影,先作铺垫,一处说,“父亲是一个胖子”,让人想见他的身材;一处写他的衣帽──“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色棉袍”。要让读者把它们跟背影的特写镜头整合起来。背影的特写镜头,写了手的动作,脚的动作,整个形体的动作,刻画得十分精细。只写攀爬的起始动作,不再写下去,成了形象的定格。还用自己的情感反应去烘托──“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感情的强烈表现将这个背影烘托得格外感人。伫望着离去的父亲:“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作者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感受到父子情深,想到父亲的至亲至爱,想到自己先前的自以为是,想到父亲的命运,想到父亲的前程,真是百感交集。这一次对背影逝去的追忆,包含无尽的牵挂。末段回顾父亲这些年来的境遇,回顾这些年来的父子关系,最后又落脚到背影上来,与开头呼应:“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完成了形象的定格,永存在读者心中。对我们写作的启示:写人记事,应该选择最动情的一件事,写最动情的一件事又要突出最动情的瞬间。2、课文第五段中,作者一再说自己“聪明过分”“太聪明”,为什么这样说?回想八年前在父亲面前那种心态太不应该了,父亲为自己跟人讲价钱,嘱托茶房,都出于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