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南乐县张果屯乡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9课《马》教案人教新课标版教学目的: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解人工驯良的马和天然野生的马的特性。2、学习对比的写法。3、理解课文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重点难点:1、重点:(1)理解人工驯良的马和天然野生的马的特性。(2)学习对比的写法。2、难点:理解课文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教学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1有关“马”的成语知多少2看马的图片(教师播放马的图片),请学生谈感受二检查对字词的预习情况字词积累:剽悍慷慨以赴抖擞驯良驾驭窥伺鞍辔羁绊疮痍阔绰观瞻妍丽一撮毛鬣无垠庇荫犷野妒忌畸形相得益彰觑鬃毛词语释义:慷慨以赴----毫无私心、毫不吝惜的前往。剽悍---勇猛、强健。窥伺---暗中观察情况。疮痍--创伤。阔绰--豪华奢侈,排场大。观瞻--具体的形象给人的印象。遒劲--雄健有力。相得益彰--指两个人或两件事物相互配合,使二者的能力、作用、好处能得到充分展示。三了解作者布封(1707—1788),法国博物学家、作家。从小受教会教育,爱好自然科学。26岁入法国科学院。1739年起担任皇家花园(植物园)主任。1753年被法兰西学院接受为院士,入院时发表著名讲演《风格论》。他用毕生精力经营皇家花园,并用40年时间写成36卷巨册的博物志《自然史》,笔锋富于感情,语言优美,又不乏艺术的形象描绘,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四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1、文中写了哪两种生存状态下的马?2、请分别找出文中两种马的特点。3、作者对两种马各持什么态度?这种态度集中表现在哪些段落?五请学生再次速读课文,发现文中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以前后桌四人为一组,交流自己发现的问题,力求在小组中解决。教师从同学们的问题中挑选了几个共性的难题,在班上重点研讨(1)它的教育以丧失自由而开始,以接受束缚而告终。这句话你是如何理解的?(2)这一切之侮辱马性,较之它们脚下的蹄铁还有过之无不及。这句话你是如何理解的?(3)找出文中运用对比的地方,指出其作用。对比双方作用人工驯养的马和天然野生的马的习性特点写出了人工驯养的马的驯良,克制,处处受到束缚羁绊的不自由,更表现了天然野生的马的强壮、轻捷和遒劲,具有充沛的精力和高贵的精神。马和狮子、驴子、牛、骆驼、犀、象等的体形的比较在所有的动物中,马是身材高大而各部分又都配合得最匀称、最优美的。六作者将两种马描绘得各具特色,假如再有一次选择的机会,让你做一匹马,你愿意做哪一种马呢?请用句式“我愿意做马,因为这个句式完成。七自古文人相惜,请学生齐读作家臧克家《老马》,梁晓声《假如我为马》(生齐读)八1我们常说“马和人类是好朋友”,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2面对日益恶劣的生存环境,人类究竟应该怎样对待动物?九小结这是一篇介绍马的科学小品,也是一篇优美的散文。作者用人格化的语言描绘了马在两种生存状态下的不同形象,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在无垠的草原上”“自由自在地生活着的马匹”的由衷赞美,对“被人养育”“经过训练”“供人驱使”的马的深刻同情。启示我们要善待动物,珍爱生命。十作业你最喜欢的动物是什么?学习本文的写法,课外仔细观察动物的活动,写一篇以动物为主角的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