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城计教学要求:1、理解课文内容,知道诸葛亮为什么要摆空城计、怎样摆空城计和摆空城计成功的原因。2、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能说出诸葛亮是个怎样的人,并能找出有关句子,说出具体理由。3、学习本课的生字,理解带有生字的新词的意思。4、摘录2句~3句描写人物神态的句子。5、激发学生阅读小说的兴趣,鼓励学生课外阅读古今中外的小说佳作,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教学重点:1、知道诸葛亮怎样摆空城计和摆空城计成功的原因。2、能说出诸葛亮是个怎样的人,并说说具体理由。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在理清故事情节的基础上把握人物形象,体会阅读小说的的基本方法。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略)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师:听!“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中的那首熟悉的主题歌又在我们耳畔响起。歌声高亢浑厚,意境深遂悠远,在它那明白如话的歌词里又包含着笔墨难尽的历史沧桑。我们的思绪情不自禁地被它引向电视剧《三国演义》中那动人心弦的争霸故事。节选自第95回的“空城计”的故事早已烩炙人口。上节课,我们已经开始学习这一课,重点学习了生字新词,了解了故事的主要人物及故事梗概,并对《三国演义》这本书的作者、有关内容,以及它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作了一定的了解。下面,李老师就要来考考大家。(多媒体课件出示)文学常识填空:(1)()写的《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最著名的长篇历史小说,它与()、()和()并称为我国四大古典名著。(2)诸葛亮复姓(),名(),字(),又称()先生,是三国时代著名的谋士。在小说《三国演义》中,他是一个重要的角色,有关他的故事大都脍炙人口,例如()、()、()等等。2、上节课,同学们还针对课题大胆质疑,提出了这样几个问题:为什么要摆空城计?怎样摆空城计?摆的结果怎样?(多媒体课件出示)而其中最容易解答的摆空城计的结果,我们已有答案,那就是吓退司马懿及魏兵。在此基础上,李老师又给大家补充了一个问题:诸葛亮摆空城计为什么能成功?这节课,我们就要围绕这几个问题继续学习课文,并进一步走近故事的主人公——诸葛亮,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说说他是个怎样的人。二、学习课文。1、(多媒体课件出示)“为什么要摆空城计?怎样摆空城计?摆空城计为什么能成功?”围绕这三个问题,展开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从而解决问题,理解课文有关内容。(以小组为单位,任意选择其中的1~2个问题展开学习;学有余力的小组也可以对3个问题都加以解答。)2、交流学习成果。(1)“为什么要摆空城计?”“忽然飞马送来消息,说司马懿带领大军十五万朝西城这边蜂拥而来。这时诸葛亮身边无大将,只有一班文官,所带的五千兵马,已分了一半去搬粮草,只剩下二千五百兵马留在城中,众文官听到这个消息,都吓得脸色发白。”(抓住“飞马”、“十五万”、“蜂拥而来”、“两千五百”、“脸色发白”等词语。)师归纳:兵力少没有大将力量悬殊时间紧魏兵杀来难以撤退小结过渡:眼看,司马懿十五万大军蜂拥而来,而城内又无足够兵力可以抵抗敌人,就连放弃城池逃跑也来不及了,真是十万火急!让我们试着有感情读一读。(2)“怎样摆空城计?”在大敌当前,十万火急的情况下,诸葛亮镇定自若,毅然决定摆空城计。他是怎样摆的呢?小组交流。师归纳:藏旗帜禁止出入禁止喧哗大开城门装百姓洒扫街道焚香弹琴旁若无人(3)“摆空城计为什么能成功?”诸葛亮稳坐城楼,摆下一出空城计,看似轻而易举地吓退了司马懿的十五万大军,实际是颇费心思的。那他摆的这一计策为什么能成功呢?小组交流。师归纳:不得已知己知彼小结:原来诸葛亮早就料到司马懿料定他平生谨慎,从不冒险,看到他设的空城计,必定会怀疑其中有诈,并很快退走,这正是诸葛亮的空城计能够成功的根本原因。3、体会人物。(1)通过学习课文,你觉得诸葛亮是怎样一个人?从文中划出有关语句,说说理由。(以小组为单位展开学习)(2)交流。(结合有关语句的朗读)诸葛亮的特点表现在:遇事胸有成竹,镇定自若;善于分析,考虑周到;知己知彼,指挥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