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河大桥》观后感凌驾于一切之上的战争------观《桂河大桥》有感作为一部经典的二战影片,我认为《桂河大桥》想呈现给人们的首先是战争,至于故事中在民族、文化和人性方面的冲突,都是导演为了表现深层次主题而借助的工具。战俘题材经久不衰,就是因为它能最大化地映射出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日本人愚蠢而又缺乏人性的武士道思想,英国人刻板教条的贵族气质,美国人灵活狡猾的务实主义,都围绕桂河大桥工程展现的淋漓尽致。“艺术来源于生活”,那么一部成功的艺术作品一定要贵在典型和真实。《桂河大桥》中没有绝对的英雄主义,所有角色都是普普通通,有血有肉的凡人,人物的刻画在亦正亦邪间让人窥见了生活的原貌。抛开民族矛盾等因素不说,斋藤上校绝对称得上是一个合格的日本军人。在日本这个国家的思想里,武士道精神高于一切,战败者是没有什么权利可言的,斋藤甚至没有把这些战俘当作平等的人去看待。可是为了使造桥工程如期完工,他居然可以忍受这些战俘的指手画脚,自己默默地悲伤哭泣,这不能不说是天皇至尊、命令至上的训导结果。因此虽然斋藤给人一种懦弱无能缺乏人性的印象,可这也正是这个角色的可悲之处。如果说尼尔森上校最初以死抵制斋藤军官的造桥命令是为了捍卫自己的自由和尊严,保护下属们的利益,可他后来的行为就太过了头。他不仅要造桥,而且要造一座好桥,他似乎忘记了他是在帮谁在造桥。对此,尼尔森自有一番理论,他对军医说,你给病人做手术时会不会因为他是敌人就不救呢。医生被他的反驳弄得无话可说。但其实这是荒谬可笑的,作为一个战俘,能老老实实给敌人干活就已经很不错了,谁还会尽全力去干好。然而这正是尼尔森所坚持的,在他看来规矩和法律就是一切,捍卫了这些就是捍卫了作为军人的荣誉,这就是他自己的人生信条,即使到了死板教条愚蠢可笑的地步,他也在所第1页共14页不惜。美国人很会适应环境。在日本军营里,油嘴滑舌地辩解,再用高级打火机说服日本军官批准自己的病假,让他可以在大热天休息。不过就这种人而言,他们不会为组织做太多的工作,也不会对组织抱有太大的希望,他们所理解的国家利益不知什么时候能兑现,所以,他们在行动时首先要确保自己的安全,其次才是执行国家计划。这种想法没错,一个人的生死得失在战争面前实在是太渺小了,如果自己在被俘过程中或残或死,没有人会为你去做些什么。希尔兹是个真正的乐天派和务实派,他懂得什么才是对自己最重要的,相比其他人,他总能获得最多的快乐。于是,这些角色发生矛盾的背后意义就在一次次的情节冲突中逐渐明朗起来。从整个造桥过程中,不难看出所有的悲惨、荒谬甚至是疯狂,都因为战争变成了可能。影片的最后,二人的交锋让人记忆犹新。表面上,希尔兹虽显得圆滑世故、总是服从于本能而不循于人们普遍遵守的社会教条,可在关键时刻,他却同样能不惜生命做出正确的选择;而尼尔森,他除了知道誓死捍卫他的原则外,并不会真正思考这些原则背后的意义。正如希尔兹对负伤的英军上尉所言,什么所谓的军事任务也好,狗屁命令也罢,有什么比生命更重要的呢。战争让人忘却了人性,只让人记住仇恨,为的只是博一个输赢,为此,千千万万的人失去了生命。又有几人能象尼尔森上校一样最后幡然醒悟,问一问自己,我到底做了什么。为了什么。我从电影中看出的,是对战争深深的无奈和谴责,这是全人类的一场浩劫,它凌驾于社会矛盾、民族冲突之上,甚至泯灭了人性。王宇体育传媒系四班1081028篇二:桂河大桥读后感这个故事要从二战说起。那是1943年的亚洲战场,英国军队的尼克尔森上校和他的600名部下被日本军队俘虏,押送到缅甸丛林的一处战俘营接受改造。所谓的改造,就是做苦工,以及茫然等待死亡的降临。尼克尔森们被分配的任务是在营地附近的桂河上修建一座大桥,连通曼谷与仰光之间的铁路,以便日军顺畅地从新加坡增兵印度。第2页共14页那么,作为指挥官的尼克尔森该怎么应对呢。这里,我们必须明确一点,英国人是俘虏,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宁死不屈的壮举毕竟只属于星星之火般的少数人,要求每一个英国士兵都去实践“暴力不合作”或者“非暴力不合作”的伟大真理,正如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