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策》读后感3篇天下最难的事,莫过于改革——《战国策·赵策·武灵王平昼闲居》读后感站在历史的今天,瞧一瞧现今五彩缤纷、五花八门的服饰,是一件多么自然不过的事情。站在历史的今天往回看2000年,看一看著名的赵武灵王的胡服改革,会惊讶于小小服饰改革的艰难。其实,也只是废弃传统长袖的服饰,改用便于骑马射箭的胡服。《赵策·武灵王平昼闲居》几乎可以算是整部《战国策》中最长的篇章之一,本身就表明改革的艰难。其所记叙的是越在进行服制改革时,赵武灵王和保守势力的代表人物公子成、赵文、赵造三人所进行的一场激烈争论。长长的激烈争论里,赵武灵王表现出极大的耐心和极大的真诚,其言辞具有三大特点:一、宽容的胸襟。鼓励异己之言。绝不阻塞忠诚进谏之路,绝不以势压人。二、广博的学识。引经据典。娓娓道来。三、敏捷的言辞。对仗句式的连续相接,反问句式的参差穿插,极尽语言交锋之艺术。也许《战国策》的编纂者,赵武灵王的耐心和智慧,寄予了无限敬佩,所以在《武灵王平昼闲居》之后,紧跟了一篇《王破原阳以为骑邑》,讲的是赵武灵王驳斥军事大将牛赞的保守观点。牛赞说。“利不百者不变俗,功不什者不易器。”没有百倍的利益就不要改变习俗,没有十倍的功效就不要更换兵器。其实,自古及今,由中到西,有些改革之利,何止十倍百倍。改革之难,难于上青天。女性的力量——《战国策·齐策四·齐王使使问赵威后》读后感第1页共5页战国时期,是男人的历史舞台。《战国策》,是男人的丰功勒碑。连绵不绝的杀伐声,金戈铁马的呼啸声,居心叵测的密谋声,构成贯穿整部《战国策》的雄性的、刚硬的主旋律。五音令人耳聋。长时间颠簸于单调的激越,会让人深感历史的冰冷如凌,会使人格外失望于人性的凛冽如匕。忽然,有轻柔的音符灵动的跳跃而出,如闻仙乐耳暂明,如逢甘霖久旱消——赵威后的形象,在男人的背景中脱颖而出。《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在《齐策》,甚至在整部《战国策》,都具有非常醒目的特点。一、鲜明的艺术特点文章通篇,竟然都是对话。竟然没有外貌、举止、行为、神态的一丁点描写。竟然没有任何的环境烘托或者细节刻画。既然什么也没有,读者的目光便只好格外聚焦赵威后开门见山、直奔主题的三个提问: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使者不说,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威后曰:“不然,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故有问舍本而问末者耶。”第一句“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这里的“问”,是慰问、问候的意思。“书未发”,信还没有拆开,威后便发问,可见威后心中的急迫。“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今年的收成好吗。百姓好吗。齐王好吗。使者很不高兴,责问“我奉命出使到您这里来,现在您不问候我们君王却先问年成和百姓,难道能把低贱的放在前头,把尊贵的放在后面吗。”“不然。”短短两个字,表现出威后的回答斩钉截铁——第2页共5页“不对。没有收成哪有百姓。没有百姓哪有君王。有舍本逐末的追问吗。”威后,为中华民族贡献了一个成语,“舍本逐末”。“本”是“民本”,“末”则为“君”。二、明媚的人性光辉文学,记录人性,折射人性。本章简短的三问,便烘托出一个具有民本思想的女政治家形象。正因为简短,更衬托出他名本思想的纯粹与浓厚。上古时期有男人说“民为贵,君为轻”;中世纪有男人说“民为水,君为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当今,我们说“为人民谋幸福”,甚至就连三岁的小孩子也知道他们的幼儿园老师要“办人民满意教育”……湮灭于历史尘埃中的女性,却早已在两千年前,就发出如此振聋发聩的三问。这三问,具有穿透历史、烛照当下的力量。这种力量,高俊却不陡峭;果断,却不凌厉。如月之永恒,如水之上善。是绝世天籁,是梵乐飘缈。飞矢因之噤声。金戈因之铸犁。铁蹄因之裹步。热血回归如水心静。这就是女性的力量。还原人间本来该有的模样。“明士”庄辛——《庄辛谓楚襄王》有感《战国策》是上好的历史性散文合集。有的以辞锋见长,比如《赵策·赵太后新用事》;有的靠情节取胜,比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