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江北去》观后感——《湘江北去》观后感当影片结束时,我的心还停留在那刹那间的震撼中,“国亡了,我们哪里还有生命……”1918,1919……这些是历史长河中最值得记忆的数字,是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要记住的数字。时间仿佛在倒流,他把我带回到1918年,毛泽东为了见到陈独秀,去拉黄包车,为了见李大钊,在图书馆努力劳动,听了胡适的课,当众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我相信每个赤子心中都有一份爱国之心,救国之情,但是仅凭这一份爱国之心,救国之情,是远远不够的,所以毛泽东等人勤工俭学,准备去法国寻求真理,但是当他到了北京后,才真正明白救国是要靠革命,而不是无政府主义,所以,他放弃了赴法,而是留在了中国,追求马克思主义,寻求俄国十月革命的真理,并且在这之前创办了《湘江评论》,“自世界革命的呼声大倡人类解放的运动猛进从前吾人所不质疑的问题,世界什么力量最强,民族联合的力量最强,什么不要怕,天不要怕……”这是毛泽东在中国最混乱之际,发出的感慨,是一个热血青年向全湖南,全中国,乃至全世界发出的感召,中国不在是东亚病夫,不再像从前那样混乱了,因为,有这样一群不怕输,追求真理的热血青年和那些劳苦大众们要站起来了,他们不再任人摆布,不再忍受一切的痛苦,而是放下手中的一切,学习新思想,用自己的全力,去寻求真理,去反抗,所以在1919年的5月4日,爆发了举世震惊的五四运动“愿合四万万众誓死图之……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宁为玉碎,勿为瓦全”。不惜一切代价,只为追求真理,这是那个时代的热血青年们的标志,更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学生做应该牢记的。生在这个时代的我们,是幸运的,我们更加应该发愤图强,为自己,为祖国争取一片更加美好的未来。第二篇。湘江北去观后感在学校组织的看电影活动中,第1页共12页《湘江北去》让我收到了很大的震撼,本片讲的是毛泽东等人处在最低谷的时期,身为读书人却不得不被下放到社会的最低层,令我感受最深的莫过于毛先生与那几个孩子之间的互动,他本是对中国教育心灰意冷的人,却被那几个孩子深深感动,不是没有挣扎过的,他胸口中怀揣的所谓“禁书”,终是抵不过内心对孩子的忧虑,对国家的责任。演员并不流利的湖南话,让我不觉有些郁闷,甚至觉得有种毁掉片子的感觉。但是听久了,却又一种奇异的熟悉感,或许我们会对这奇怪的腔调进行调笑,但我们心中绝不会减少对伟人的崇敬之情,他们即使处在人生的最低端,也绝不会轻言放弃,他们不断用自己的力量,在小小的岗位上奋斗着,我看到那些活在语文课本中的大文豪们,放下了笔杆子,拿起了锄头,端起了铁钳,他们的身上穿的不是光鲜亮丽的长衫,而是破旧不堪的短褂;他们不在明亮的教室里谈天论地,却屈尊于火炉炼钢的煤灰中。但他们依然在战斗,依然不灭身体里沸腾的热血。是的,他们依然在战斗。他们拥有最坚强的意志,怀揣最伟大的梦想,带着最科学的理论,他们怎么会,怎么可能不成功呢。一片湘江,浩浩汤汤,站在这样雄壮的景色面前,谁能无所动容,那些立在岸头,挥毫天下的诗人们,用鲜血和精神书写了这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长诗“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般豪情,这般自负,这群睥睨天下的文生,硬生生的打出了一条红色湘江路。为孩子们讲解的中国国情仍历历在耳,那些忧国忧民的箴言,那一双双渴求的双眼,“先生,我们何以救国家”是啊,我们何以保家卫国,我们的先辈们研究了一代又一代,竟被一小儿稚语塞的哑口无言。这样看来那些鲜血,那些牺牲到显得毫不足惜了。但又能怎么样呢。强大的封建势力,压的激进分子寸步难行,他们苦苦挣扎,却没有出路。庆幸的是中国还有救,孩子们还是那么勇敢,说实话,当我看到那位浑身素缟的孩子将地图藏进自己身上时,我有一瞬间的惊愕,不是没想过的,当东西被搜出来之后,那个孩子又会被怎么惩罚呢。他还那么小,家中的亲人又去世,那个小小的身板,怎么可以承受的下这么多的苦难,只因为他处在那样一个时期。他相信自己第2页共12页的老师,他们的眼里有些希望和不灭的挣扎,那是新中国未来的灯火,为了更好的将来他们不放弃一切的希望。他们努力奋斗下去,不论自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