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亭记》教学设计(两课时)【教材分析】本文选自《欧阳修散文选集》。文章生动地描写了醉翁亭的秀丽环境和变化多姿的自然风光,勾勒出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画面,抒发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娱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复杂感情,同时表现了作者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积累常用文言词语,掌握其意义及用法。2.熟练背诵全文。二.过程与方法1.掌握全文的脉络。2.学习本文由景生情、情景交融的写法。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把握文章内容,领略作者在文中勾勒出的欢乐场景。2.理解作者寄情山水的情怀和“与民同乐”的思想。【重难点突破】1.理解、学习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和身处逆境仍积极有为的人生态度。2.学习本文精练优美、流畅自然的语言。【课时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学生:查阅资料,了解欧阳修及本文的写作背景。【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情趣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一篇千古传诵的名文,古往今来,多少人们对此文百读不厌,津津乐道,感慨万千,沉醉于其中。那么人们为何而醉?本文有何独特的魅力?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篇美文吧!(板书课题,作者。)二.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1.作家作品(出示投影)欧阳修(1007—1072年),字永叔,自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北宋文学家、政治家、史学家、诗人,唐宋八大家之一。著有《欧阳文忠公文集》。2.写作背景庆历五年,欧阳修被贬为滁州太守。他在滁州实行宽简政治,发展生产,使当地人过上了一种和平安定的生活,这是使欧阳修感到无比快慰的。但是当时整个的北宋王朝却是政治昏暗,奸邪当道,看着国家衰亡的景象日益增长,这又使他感到痛苦。在这种复杂的感情支配下,欧阳修于庆历六年写下了这篇文章。三.积累文言词语和句式1.字音环滁(chù)林壑(hè)琅琊(lángyá)饮少辄醉(zhé)瞑(míng)伛偻(yǚlǚ)酒洌(liè)山肴野蔌(sù)觥筹(gōngchóu)射者中(zhòng)弈者胜(yì)颓然(tuí)阴翳(yì)潺潺(chán)霏(fēi)伛偻(yǔlǚ)晦明(huì)2.一词多义乐不知太守之乐其乐(第一个乐)以……为乐;(第二个乐)乐趣名名之者谁(命名)不能名其一处也(说出)得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领会)余因得遍观群书(能够)卖炭得钱何所营(得到)意醉翁之意不在酒(情趣)每有会意(意旨)此中有真意(心思)高而年又最高(大)风霜高洁(高爽)宴太守宴也(宴请)宴酣之乐(宴会)出水落而石出者(显露)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出来)酿泉酿泉也(泉水的名称)酿泉为酒(用泉水酿造)在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于)已而夕阳在山(挂在)归太守归而宾客从也(回去)云归而岩穴暝:归聚谓太守自谓也(命名)太守谓谁(为,是)也环滁皆山也(表陈述)山之僧智仙也(表判断)在乎山水之间也(语气助词,无实义)秀蔚然而深秀者(秀丽)佳木秀而繁阴(繁荣滋长)临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靠近)临溪而渔(来到)把酒临风(面对)乎在乎山水之间也(于)颓然乎其间者(在)3.古今异义野芳发而幽香(古义:花今义:芳香,也比喻美好的德行和名声)醉翁之意不在酒(古义:情趣今义:意思或愿望)游人去而禽鸟乐也(古义:离开今义:到、往)颓然乎其间者(古义:醉醺醺的样子今义:颓废的样子)射者中(古义:投壶今义:射箭)4.词类活用名之者谁(名词用作动词,命名)自号曰醉翁也(名词用作动词,取名)山行六七里(名词作状语,在山上)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名词作状语,像鸟儿的翅膀)鸣声上下(方位名词作副词,到处)5.文言句式判断句环滁皆山也。望之蔚然而神秀者,琅琊也。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也,表示判断)……省略句得之(于)心而寓之(于)酒也倒装句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于泉上有亭翼然)太守与客来饮于此(太守与客来此饮)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至于负者于途歌,行者于树休)醒能述以文者(醒能以文述者)泻出于两峰之间者(于两峰之间泻出者)四.诵读课文,整体感知1.依据自己预习时读书的感受,大家谈谈太守为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