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阅读诗词九首[教学建议]一.这几篇文章可以安排学生课内或课外阅读,学生的阅读可以只要求围绕“阅读练习·探究”一、二进行准备。课堂讨论交流,教师讲评。二.《三峡》这一课,可组织学生和郦道元的《三峡》简单作比较即可。三.关于《诗词十一首》,教师可重点抓住诵读。通过诵读课文,进一步加深对作品内容的理解,品味、评点各篇诗文中的佳句妙词奇笔。体味各篇诗文寓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领会作者在议论或写景中所渗透的思想感情个性。(一).饮酒1.作者简介陶渊明(365-427),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自号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晋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入仕为江州祭酒,不堪吏职,不久解职归。后来还担任过镇军参军、建威参军。义熙元年(405),为彭泽令。以为“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决计弃官归隐,此后长期过着躬耕陇亩的生活。陶渊明志行高洁,不肯与黑暗的士族社会同流合污。归隐后接近农民,参予农活,对农村生活有所体验,所写田园诗描绘田园风光,表现其在农村生活、劳动的情景,内容真切,感情深厚。他的咏怀诗寄托其不得施展的抱负,悲愤豪放。陶诗质朴自然而又韵味隽永,极富审美价值。他开启了诗歌史上的田园诗派,对入唐以后的诗歌影响深远。有《陶渊明集》。2.课文简析诗写诗人隐居后悠闲自得的生活和恬静舒适的心情,言外也透露出他对官场争名逐利的生活的厌恶。前四句写隐居的处境和心情。居住在“人境”却“无车马喧”,这是什么缘故?诗人以自问自答的形式揭示了这个矛盾是怎么统一的。那就是心境淡泊宁静,不汲汲于功名富贵,远离喧嚣的尘俗的纠缠。“心远地偏”,揭示出一个耐人寻味的哲理。后六句描绘隐居后自己的精神与自然景色的浑然契合和从大自然中领悟到的人生意趣。“采菊”二句,一向为人们所激赏。其妙处在于写出了无意看山,只是在一俯一仰之间、漫不经心之际,南山扑入眼帘,诗人进入物我两忘的境界。“悠然见”是心与物遇、怡然自得的情趣。“山气”二句进一步写望山所见,寄寓身世之感。飞鸟日出而出、日夕而返的自然图景引发诗人由仕而隐的联想,也给诗人以委顺自然的启迪。“真意”二字是全篇题旨所在,也是点睛之笔。诗人既已悟得“真意”也就无需多说,留给读者去细细品味。通篇写景、抒情、说理浑然融合。(二)过故人庄1.作者简介孟浩然(689-740),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早年隐居鹿门山,四十岁时赴长安应进士举,失意而归。曾漫游东南各地。张九龄镇荆州时招致幕府,辟为从事。不久辞归,病卒。孟浩然生当“开元盛世”,常徘徊于求仕与归隐的矛盾之中,而以布衣终其一生。诗多以山水田园为主要描写对象,多表现隐居的闲适、羁旅的愁思,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作家,一向与王维并称“王、孟”,有很高的艺术造诣。有《孟浩然集》。2.课文简析结构形式自然。诗紧扣《过故人庄》这个题目,从应邀赴约一直写到留下后约告别,一路写来,如叙家常,纯任自然。虽然是律诗,其一气流转、运笔自如,却似朴质古淡的古体诗。语言质朴,于平淡中见深情,意境浑然天成。诗用的都是寻常字面,朴实无华,语不惊人,几乎“淡到看不见诗”(闻一多《唐诗杂论》),却每一句都富有醇厚的诗意,传达出深挚、亲切的感情。首联点题,平平道来,不作任何渲染,就写出了朋友间的深情厚意。次联写所见故人庄的风光,一近一远,如在目前,既突出了田风光令人亲切的特点,又可想见诗人的顾盼神情。三联写与故人把酒倾谈的情景。气氛平和,心情舒畅,话题只涉及桑麻农事,足见主客襟怀之淡泊,情趣之投合。末联写告别时预约后期,照应开篇应邀往访,表现了友情的深厚融洽和对田园风光、情趣的留恋,出语真率,毫不客套造作。全诗是寄至味于淡泊的高超艺术修养的表现。对仗工稳,却活泼天然,毫无雕琢痕迹。绿树“合”,一个“合”字,突出了环境的清幽,诗人的欣然自悦;青山“斜”,一个“斜”字,写出了远山的蜿蜒逶迤,也流露出诗人由衷的欣赏和爱慕。下字准确传神,又似信手拈来。“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开”、“面”、“话”等动词都是口头语,看似下得漫不经心,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