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吆喝》【教学目标】知识和技能目标:1、学习“招徕”“铁铉”“秫秸杆”等生字词;2、了解旧时吆喝的内容、种类、作用,把握文章的结构;3、揣摩语言体会吆喝声浓郁的地方特色和独特的魅力,理解作者写“吆喝”时内在情感。过程和方法目标:通过看视频,听录音,模仿等方式感受京城特色民风民俗,体验中国地方文化的魅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京城特色的民风民俗;体验中国地方文化的魅力。激发学生对传统民俗文化的保护意识。【教学重难点】1.把握文章的结构安排,学习作者的写作技巧。2.体味语言,感受吆喝声浓郁的地方特色和独特的魅力。3.理解作者写作时的内在情感。4.借助视频、音频,在充分理解文本的基础上,感受北京特色的民风民俗。【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预习检查1、字音招徕(1ai)铁铉(xuan)囿于(you)隔阂(he)饽饽(bo)秫秸(shujie1)商贩(fan)吹嘘(xu)吆喝(yaohe)小钹(bo)荸荠(biqi)2、解释下列词语。招徕:招揽。饽饽:馒头或其他面食,也指用杂粮面制成的块状食物。秫秸:去掉穗的高粱秆。随机应变:跟着情况的变化,掌握时机,灵活应付。合辙押韵:这里指押韵。油嘴滑舌:形容说话油滑。囿于:局限于;拘泥于。隔阂:彼此情意不通,思想有距离。吹嘘:夸大地或无中生有地说自己或别人的优点;夸张地宣扬。吆喝:大声喊叫(多指叫卖东西、赶牲口、呼唤等)。二、导入一提到北京,我们总想到气势恢宏的紫禁城,想到庄严肃穆的天安门,想到蜿蜒盘旋的长城,想到激动人心的北京奥运会。而今天,我们要跟着一位土生土长的北京人,去看一看华丽外衣之下,市井生活中的老北京。三、作者简介萧乾,原名萧秉乾(1910-1999),生于北京。萧乾先生是有重大国际影响的著名作家、记者、翻译家。曾出版400多万字中文著作和多种英文著作,并翻译多种英文著作。他一生曾写下大量的回忆录、小说、散文等文学作品和译作,包括长篇小说《梦之谷》、自传体作品《未带地图的旅人》、报告文学《人生采访》,及翻译作品《好兵帅克》等。曾任《大公报》编辑、记者,伦敦大学讲师,《大公报》驻英特派员。1946年回国后,历任复旦大学教授、《人民中国》(英文)副总编辑,《文艺报》副总编辑、中央文史馆馆长。四、阅读课文,整体感知。1、采用多种形式阅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2、本文写了什么?(老北京的吆喝声)3、理清课文思路(1-3)旧北京街头的商贩们吆喝是为了招徕客人(4-10)从两个方面入手,以时间为序来介绍老北京街头的吆喝(11-14)吆喝的内容,声调的变化、节奏音律五、课堂小结旧北京的街头有小商贩们此起彼伏的吆喝声,那我们的生活中有没有呢?Ch尝试着从生活中找一找。第二课时一、激趣导入播放北京胡同生活的视频(解说:人们常说,胡同是北京的象征,要认识北京就必须走进北京的胡同,要感受胡同生活,就必须去听一听胡同里的吆喝)今天,我们跟着萧乾一起来感受胡同生活,听一听老北京的吆喝声。二、文本探究1、速读课文,感知内容(1)读完了课文,那同学们,什么是吆喝?吆喝就是商贩的叫卖声,就是一种口头广告。(2)围绕着吆喝,作者写了些什么?(引导学生从吆喝的内容,声调变化,音韵节奏等方面从课文中寻找关键词句)内容:馄饨、饽饽、乞丐、柿子、秋海棠、糖葫芦、烤白薯、炸豆腐、小玩具、萝卜、荷叶糕、山里红、烧卖……声调变化:“几乎全部用颤音,先挑高了嗓子喊······”“有的小贩吆喝起来声音细而高,有的低而沉······”音韵节奏:特别出色是那种合辙押韵的吆喝过渡:大家找得很快哦。看来在老北京的吆喝还真不少,哪行哪业都能吆喝。据老人们说啊,老北京有整整368种吆喝。北京人足不出户就可以在家门口置办各种生活必需品。(3)在课文中作者也用了一个精辟的比喻来描绘北京人的这种生活场景,大家找到了吗?需要老师的提示吗?“白天就更热闹了,就像把百货商店和修理行业都拆开来,一样样地在你门前展销。”过渡:这一生动的比喻让我们感受到了老北京胡同生活的热闹。2.如此多的吆喝声,作者是如何安排的呢?在文中找一找有没有提示的语句?在这些吆喝声中,大家觉得哪一句吆喝,让你觉得最形象生动,听了就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