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的爆发●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理解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必然性。2.掌握1937年7月至1938年10月日军在中国的侵略情况并认识其暴行:七七事变、八一三事变、南京大屠杀。3.掌握国民政府在正面战场的抗战情况: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台儿庄战役。4.掌握八路军配合国民党军队作战的情况及八路军、新四军创建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情况:平型关大捷、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等。5.掌握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实现及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情况。6.理解中共洛川会议制定的全面抗战路线。7.理解并掌握毛泽东《论持久战》的基本内容,并认识其历史意义。二、德育目标1.通过对1937年7月至1938年10月抗战历史的学习,使学生认识: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是伟大的正义战争,中共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2.在学习中国军民抗击日军的英雄事迹中,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3.通过揭露日本侵略者在南京犯下的滔天罪行,使学生认识日本帝国主义的残暴性和野蛮性。增强对日本军国主义复活的警惕。三、能力目标1.通过指导学生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的分析,培养学生运用矛盾分析的方法学习历史知识的能力。2.通过指导学生系统掌握本节课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以时间、空间为线索,从宏观到微观、从整体到局部把握历史知识的能力。3.通过讲解两条抗战路线及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革命统一战线的比较,提高比较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1.卢沟桥事变(七七事变)。2.国共联合抗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教学难点如何评价国民政府抗战初期的功过。●教具准备1.投影仪。2.抗日战争防御阶段形势示意图。●教学方法1.讲述法:用于重要历史过程的讲述,要注意言简意赅。2.讲读法:提出问题→展示材料→学生回答→教师点评。3.启发式教学法:创设问题情境→问题系统化→解决问题。●课时安排一课时●课堂构思第一,教师在引导学生认识本章引言部分的内容后,应对抗日战争的整体轮廓进行必要的勾勒(在导入语中体现也可),以使学生形成学习本章内容的框架结构,并认识本节内容在整章内容中的位置。第二,本节课涉及到较多的历史知识点,并有一些理性分析的内容,因此,教师需很好地掌握教学时间,尤其要避免陷入注重事件过程讲述的误区。第三,教师在启发学生进行思维时,要注意紧扣教材,创设情境,设计问题,而不应走得太远。●教学过程用心爱心专心[新课导入]之一,导入语例示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已认识到:日本不断扩大对中国的侵略,遭到中国各阶层的强烈反对,抗日救亡运动日益高涨,各种爱国力量在民族存亡的关头逐渐走到一起,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这使得日本的侵略计划不断受挫。但是,日本帝国主义独占中国、变中国为其殖民地的侵略野心是不会改变的,为此,它开始积极策划对中国的大规模侵略战争。此时的中国,已是“山雨欲来风满楼”。1937年起,日本政府全面推行军国主义政策,把日本纳入了战争轨道,随即在1937年7月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中国历史也进入到八年抗战时期。之二,启发式导入[师]前面,我们学习了国共十年对峙的历史,今天,我们开始学习中国八年抗战的历史,请同学们说一说你所看过的反映中国人民英勇抗战的影片。[生]《地道战》《地雷战》《血战台儿庄》……[师]根据你们所看过的影片,大家觉得国共两党在抗日战争中谁起的作用更大呢?[生](讨论)[师]对于这个问题,同学们有不同的看法,我们只有认真学习抗日战争的历史,才能形成理性的客观认识。[板书]第二章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1937.7~1945.8)[教师讲述]首先,我们来共同看一下本章的引言内容。引言的第一、二段,简要分析了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原因。第三段指出了关于抗日战争的几个基本认识。关于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原因,我们应有如下的认识:第一,这样的一场战争,是迟早要发生的,正如甲午中日战争、九一八事变一样,它是日本既定侵略方针的必然结果。吞并中国,是日本“大陆政策”的既定步骤,是日本实现独霸亚洲、称雄世界侵略野心的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板书]引言分析日本全面侵华原因既定方针→第二,日本帝国主义在这时大举进攻中国也不是偶然的,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