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江区瓦屋乡脱贫攻坚调研报告一、基本情况瓦屋乡位于碧江区东南部,距XX县区37公里,是湘黔两省四县(区)7乡镇交界地,全乡区域面积115.25平方千米。辖瓦屋、司前、克兰寨、丁家溪、兰坪、溪坎6个行政村(社区),共72个村民组3388户11470人,属省级二类贫困乡镇,有深度贫困村2个(丁家溪、溪坎)。主要居住着侗族、土家族等少数民族,少数民族占总人口88%。全乡耕地总面积13800亩;林地面积13383亩,森林覆盖率72.2%。瓦屋乡有建档立卡贫困户660户2451人。2014年来,共脱贫566户2172人。其中,2014年脱贫43户209人;2015年脱贫121户562人;2016年脱贫67户265人;2017年脱贫335户1136人。截至目前,未脱贫户94户279人,2018年拟脱贫54户147人。二、主要做法及成效(一)科学谋划+压实责任明方向提前谋划,精确规划脱贫攻坚线路图,围绕户脱贫、村出列目标,倒排工期,责任到人,挂图作战。1.在精准识别上下功夫,锁定帮扶谁。精准扫描、科学识别。按照四看法评分要求,坚持组内最穷、村级平衡、乡级把关、区级统筹、群众公认原则,严格履行一申请一比对两公示一公告程序,乡党委书记、包村领导、包组干部、驻村工作队层层审核把关、签字负责的原则,及四有人员慎重纳入的要求,坚定不移抓牢精准这一核心,精准扫描每一个贫困户,共识别建档立卡贫困户660户2451人。动态管理,精准进退。实行精准进退,不搞固定受益,提高退出准确率。实时掌握贫困群众实际情况,及时更新贫困信息、动态管理,有序脱贫,杜绝贫困终身制。一是对照国家脱贫要求,严格审核把关,对落到贫困线以下的及时纳入,符合脱贫标准的严格按程序退出,做到识别精准、退出精准,应进则进、应扶则扶,确保贫困在库、脱贫出库;二是强化痕迹管理,实行贫困户脱贫档案帮扶政策明白卡、贫困户基本信息卡、帮扶工作记录卡、贫困户收益卡合第1页共9页为贫困户脱贫档案卡四卡合一,做到帮扶措施落实情况明明白白、贫困群众每项实际收入清清楚楚;三是完善信息档案,对所有建档立卡户建立信息档案,做到一户一档、一户一袋,对低保户、危房户、重病户、残疾人户和无劳动力户等五类重点人群建立二级档案,做到客观有的、袋里装的、墙上挂的、系统录的、群众说的五个一致,进入、退出有据可查。2014年来,全乡共脱贫566户2172人。2.在帮扶机制上用心思,明确谁来扶。紧紧扭住党委主责、政府主抓、干部主帮、基层主推、社会主扶关键环节,压实紧压实乡村两级、第一书记、驻村干部、帮扶责任人责任,按照一包到底原则,把扶贫脱贫责任落实到人头。一是强化区、乡、村三级联动机制。乡级成立了脱贫攻坚指挥团,由联系乡的县级领导任团长、乡党委书记任副团长,各村成立指挥部,由联系村的县级领导任指挥长,形成区、乡、村三级联动体系。二是狠抓脱贫攻坚队伍建设。千斤重担众人挑。区直部门下派了6个脱贫攻坚32名驻村工作队干部,与乡包组干部、村两委组成三支队伍,由包村领导或村级总负责人统筹开展脱贫攻坚各项工作;认真落实54321帮扶机制,全区9个区直单位与乡6个村(社区)结亲戚,有328名干部与全乡660户贫困户结对子,实现结对帮扶全覆盖。三是用心用情倾力帮扶。通过交心式走亲,连心式结亲,贴心式搬迁,每一名帮扶干部注重对贫困户进行感情投入,与贫困户同吃同住同劳动,真正融入群众,真情实感、真心实意为贫困户解难解忧,用实际行动赢得群众的认可和支持,区交通局干部戴红蓉因病牺牲在瓦屋乡兰坪村帮扶路上。四是强化干部监督管理。完善责任体系,压紧压实责任,明确三支队伍总负责人、包村领导、驻村工作队、包组干部、村两委、帮负责人各自职责,层层传导压力;突出痕迹管理,帮扶责任人入户时间、帮扶内容一一记入到户档案,做到帮扶台账、帮扶记录明明白白。3.在精准施策上开良方,着力怎么帮。分类施策,精准滴灌。严格按照五个一批及三真三因三定要求,聚焦三率一度一达标两不愁三保障核心指标,以十大全覆盖工程为抓手,投入真金白银,分阶段、抓重点,打好产业扶贫、易地扶贫搬迁、第2页共9页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医疗住房三保障四场硬仗。逐户制定帮扶计划,对症下药,在项目、资金、政策上因户施策、精准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