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市长会议工作报告各位代表:现在,我代表XX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一、海西绿色腹地建设富有成效20*年,闽北风调雨顺,跃升发展。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和市政协监督支持下,我市各级政府认真贯彻党的***精神,坚持科学发展,抢抓海西历史机遇,加快绿色腹地建设,市三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年度目标全面实现。预计全年实现生产总值474亿元,增长15%%,是十年来增幅最高的年份。规模以上工业产值417亿元,增长26.5%%;农林牧渔产值192.5亿元,增长6.5%%。三次产业结构为25.3:37.3:37.4,二产比重提高1个百分点。财政总收入40.63亿元,增长29.81%%,提前三年完成“***”目标;税性比重达82.47%%,提高2.55个百分点;财政收入占gdp的8.57%%,提高0.61个百分点。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98亿元,增长38%%。实施重点项目94个,完成投资80.2亿元,增长36.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4.4亿元,增长15.6%%。银行存款增长3.6%%,贷款增长23.1%%。全市跃升发展态势显现,本届政府届首之年开局良好。绿色腹地内涵深化。主动融入海西建设大局,认真审视闽北的优势、作用和前景,进一步丰富绿色腹地的内涵,进一步发挥南接北联战略通道的作用,进一步突显纵深推进前锋平台的地位。在融入海西的大局中,发展观念逐步转变,没地、没钱、信心不足的心态逐步扭转,不等、不靠、不让的工作状态逐步形成。着眼当前和长远发展,展开城建、金融、工业、旅游和新农村建设等系列调研,把海西绿色腹地建设战略具体化,逐项跟进配套政策,逐项推动落实,经济发展速度加快、质量提升、后劲增强。战略重点全面展开。按照“一点一线一重心”战略布局,加快工业园区、县域经济和中心城市建设。闽北产业集中区童第1页共8页游机械电子组团和林产工贸园区完成基础设施投资2.17亿元,入园企业44家,总投资8.42亿元;整合组建南平工业园区,完成基础设施投资2.68亿元,新入园企业16家,总投资8.72亿元;荣华山产业组团完成总体规划并开工建设。邵武经济开发区、建瓯笋竹城等县市园区形成规模,各具特色。南平中心城市建设力度加大,首批26个城建重点项目开始实施。沿江快速通道和景观带项目建设全面展开,黄墩大桥、剑州大桥、西城大桥加快建设,江南公园一、二期工程顺利竣工,八仙小区开发初具规模,市区第二水源工程全面开工,昼锦、延福排涝站投入运行。产业支撑不断增强。修订工业发展扶持政策,出台扶持重点工业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确定培育首批31家新“五南”式企业。七大产业实现产值246亿元,增长30.5%。一批重点企业实施重大技改和扩建项目,工业项目投资占重点项目投资比重35.9%,同比提高16.7个百分点。全市产值上亿元企业达65家,新创国家级品牌4个、省级品牌32个,工业支撑力和带动力明显增强。旅游产业发展加快,接待人数、旅游总收入分别增长16.2%和21.5%,是“十五”以来增速最快的年份。对外经贸不断拓展,“5·13”投资洽谈会、朱子文化节和“6·18”项目成果对接会、“9·8”贸洽会等活动成效明显,全年实际利用外资4.18亿美元,增长10%%;外贸出口4.95亿美元,增长15.7%;山海协作项目实际到资99.16亿元,增长62.3%。农村工作扎实有效。落实支农惠农政策,实施“十个到村”,新农村建设全面展开。农业产业化加快推进,全市规模以上农业产业化企业554家,增加60家;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814个,增加85个。深化农村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实施生态公益林管护、林权抵押贷款等配套措施,林权登记发证面积1853.6万亩,占应发证面积的94.8%。农村公路硬化1306公里,新建农村客运站20个、候车亭360个,行政村通客车率93%。建设林业“四大基地”40.8万亩。新建竹山机耕路2451.6公里,改造中低产田9.36万亩,投入烟叶基础设施1.42亿元。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行政村宽带覆盖率达70%。开展“家园清洁行动”,新建户用沼气池8000口。农村工作机制进一步完善,第2页共8页新下派506名村支书,选派科技特派员647名、流通助理77名,选聘农村“八大员”15897人。164个部门与118个村结成互动联动关系。基础设施加快建设。浦南高速公路年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