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要”生活化”在现行的教育体制下,教学课程改革十分重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在教学中,我们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能力,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充分体现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让学生充分体验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教师在课堂中应该紧密联系身边的生活例子,做到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让学生自己去探究生活中的数学。一、结合生活实际,寻找数学知识,让学生感知生活中的数学。生活中有的事物并不是一下子就可以找到数学的原形,这就需要老师有敏锐的观察力善于从生活中去提炼数学知识,在回到书本上来。教师可以针对每课不同的学习内容,安排不同的游戏、故事等,如在一年级第一单元《快乐的校园—10以内数的认识》中,老师可以带学生到操场上做他们非常熟悉、喜欢的“拔河、老鹰捉小鸡、小小运动会,等等,让他们边玩边边数数”拔河比赛,左边有几个小朋友?右边呢?运动会上,6号运动员排在第几?第1名是几号运动员等等。使学生在活跃的学习氛围和有趣、喜爱的“玩”中学会了1-10各数的认识到。又比如说,教学《两步计算应用题》,老师没有照书本上的例题去教,而是跳出了数学,找到了这节课的灵魂:说关系。说说你与老师是什么关系?与同学,与父母,与哥姐,与爷爷奶奶等又是什么关系呢?让学生脑中对“关系”这个词有一个了解。猜老师的岁数。先猜猜老师是多少岁数?(50)不对,同时告诉学生这是数量,加一个条件,大5岁,那老师几岁呢?(55)55也是一个数量,那大5岁是什么呢?引出是关系。猜扑克牌的张数,让学生猜猜老师手中有几张牌?(11)不对,同时告诉学生这是数量,添一个关系,比它多2张,那师手里有几张?根据关系学生一下子就求出来了。通过这三个环节的设计,学生知道了,告诉你一个数,要求另一个数,必须知道这两个数之间的关系。有了关系就可以求要求的数,这样对关系理解得就更透了。接下来的新课,出示小白鸭、小灰鸭、小花鸭,分别为18只,24只,求小花鸭有多少只。有了前面的基础,学生知道必须有关系才能求小花鸭。于是,课堂就沸腾起来了,学生充分发挥想象,说出各种关系,学生自己编应用题自己解答。二、根据生活现象感知数学,让学生体验数学的广泛。生活中到处有数学,到处存在着数学思想,关键是教师是否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去捕捉“生活现象”,采撷生活数学实例,为课堂教学务。如“长方体的认识”这一课的教学,因为长方体中各个部分之间总是存在着“相对”或“相交”的位置关系,而抓住了这两种关系,就抓住了长方体的结构特点,也就抓住了这节课的核心。那么如何才能使学生看到并重视这两种关系呢?在生活中常见的鼓掌这一动作上,我们就可以找到了研究“相对”与“相交”的切入点。在上课开始前,1、请同学们用热烈的掌声向前来与我们共同上课的老师表示欢迎。2、研究鼓掌动作。(1)鼓掌动作看来简单,人人都会,但要认真研究起来还真有学问呢。比如这样鼓掌行吗?(老师有一只手在胸前煽来煽去)(2)两只手就一定能行吗?(老师用两只手前后交错地在胸前煽来煽去)(3)那么鼓掌时,两只手的位置应该做到掌心相对。(4)通过教师手势使学生认识“上下相对”、“左右相对”和“前后相对”。(5)我们再继续研究鼓掌,你们看这样行吗?(教师用两手在胸前不断地做十指交叉的动作,当然也没有声音)(学生回答,不行,这叫交叉。)两只手互相交叉,我们可以称之为“相交”。最后老师小结,“相对”和“相交”是两个物体间或物体中某些部份间的两种十分重要的位置关系,这种关系在研究鼓掌的动作中有,在我们学习的数学知识中也有。今天我们就要在学习长方体的过程中进一步研究“相对”与“相交”的关系。利用捕捉到的“生活现象”引入新知识的教学,使学生对数学有一种亲近感,感到数学与“生活”同在,并不神秘。同时,也激起了学生大胆探索的兴趣。三、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把数学还原于生活,让学生体验数学的重要性。目前,我们的数学教材,题材老化,情节内容缺乏时代气息和生活色彩,让学生喜闻乐见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