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诵读对提高语文能力的作用中国是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文化的文明古国,其博大精深、瑰丽灿烂的传统文化为华夏子孙留下极其珍贵的历史遗产,经典文学作品是华夏文化的艺术奇葩,唐诗宋词集思想美、语言美、艺术美为一体,经文典故浓缩人文科学、自然科学智慧的结晶,蕴含常理、常道,教导人生常则常行,琅琅上口、音韵无穷、意境无尽。经典文学作品兼跨德育、智育、美育三大范畴,闪烁中华民族特有精神基因,它曾孕育出无数中华英才、千古风流人物,他们使中华文化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作为现代人,都是在“新文化运动”后,现代白话文教学下接受的“中国现代文化”教育,因此,要阅读和了解中国古典文化,甚觉其难。只要稍有文化心态的人,在时下,多少都有一些“文化忘宗”的慨叹和忧虑。文化根基断裂的直接后果,可能就是“礼崩乐坏”。当今社会出现的种种道德滑波现象,已初显端倪。中学生犹如一张白纸,德性的养成正处于起步阶段,中华传统经典文化,是古代圣贤思想、智慧的结晶,是“高度浓缩又相互关联的智慧思想体系”,是千百年来吹沙沥金,去粗存精,最后才流传下来的对孩子进行“立德”、“修身”、“发蒙”、“启智”教育的经典教材。从教育“经济学”的角度上分析,我们认为是最划算和高效的,在某些方面要远胜于当今的白话文教材。中共十六大报告指出:“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江泽民同志则在建党八十周年的讲话中说:“我国几千年历史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结合时代精神加以继承和发展,做到古为今用。”在当今举国上下十分重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时候,在学校教育中认真地坚守中华民族传统经典文化的教化意义,多少恢复一些“经典”的教育地位,“蒙以养正”,从少儿抓起,通过继承和发展中华传统经典文化,留守住中华文化之根,给学校,乃至整个社会的德行教化以更多的文化载体和文化滋养,我们认为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李岚清同志说得好:“凡是现在需要提倡的好品德,都可以从我们古代的资料中原原本本地找出来,不要‘包装’”。国学大师南怀瑾说:“一个民族需要一种精神力量支撑,而一个没有文化根基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没有自己的文化,民族就不会有进步,不会有创新。”学校的教育工作者要顾及民族承前启后的百年大计,要善于挖掘出传统文化中的精髓,作为学校教育的宝贵精神财富,有针对性地对当代青少年进行灌输、熏陶和引导。这对提高孩子的人文素养和语文素养,乃至对孩子的终身发展都是有益的。一、活动的必要性(一)、社会现状就目前的社会现状来说,在学生中开展经典诵读也是非常必要的。1.现代人传统文化根基的缺失。也许是近些年知识爆炸的原因,也许是外来文化对传统文化围剿的结果,几千年中国的传统文化对人们的影响日渐式微。《诗经》、《大学》、《论语》等曾在中国盛行2000多年的经典读物淡出了各类课堂,“千字文”、“三字经”、“百家姓”等传统的“私塾”启蒙教材逐渐消失,白话文取代了文言文。许多人甚至缺乏对传统文化尊重的情感和企图了解的态度,现代人的整体语言表达水平日益下降,传媒及文化人的语言表达失去典雅与古风,变得浅白与粗俗,基本无国学素养可言,这已成了一个不争的事实。2.中学生对学习文言文大都不感兴趣。传统文化教育的断层与人文教育的缺失,使得在幼儿教育这个关键阶段,家长们就让孩子苦学外国语言而丢弃国学经典,以至于很多中学生能熟练阅读泊来的英文书籍,却看不懂本土的文言文章;满嘴的西方格言警句,对东方的古老智慧却知之甚少。网络上,许多中学生论坛也在激烈而盲目地讨论着“中学生该不该学习文言文”的悲凉话题。。3.新一代思想道德素质令人堪忧。80年代后,大多数孩子为独生子女,加之市场经济条件下,孩子们受到电视、网络中暴力、色情等低级快餐文化的污染相当严重,而来自传统经典文化的熏习却异常匮乏。由于当代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日趋下降,没有远大理想,缺乏道德修养,贪图眼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