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历史期末复习:精题集】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一、选择题。1、1965年,考古学家在云南元谋县大那乌村发现了两枚人类牙齿化石。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A.该化石距今约170万年B.这是我国目前已知最早的古人类化石C.还不能确定这是古人类的化石D.元谋人的得名因发现地而命名2、北京人过着群居生活的主要原因是①血缘关系的结合②工具简陋粗糙③人们头脑简单④生活环境险恶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3、下列现象中,不能反映原始农耕时代文化特征的有A.建造房屋B.使用打制石器C.饲养家畜D.制造陶器4、河姆渡居民与半坡居民的生产生活情况的共同之处是①普遍使用磨制石器②能建造房屋,过定居生活③会制造陶器④种植水稻⑤会种植粟⑥饲养家畜A.①②③⑥B.①②③④⑤⑥C.①④⑤⑥D.②③④5、原始居民的墓穴中,有的墓穴随葬的工艺品和日常物品很多,有的墓穴却一无所有,这种现象说明A.手工业发达B.出现私有财产和贫富文化C.社会财富丰富D.阶级社会出现6、在文字产生之前,历史是人们以口耳相传的方法流传的,由此出现了许多神话和祖先传说。下列属于神话传说的是A.北京人最早使用天然火B.半坡人最早种植水稻C.河姆渡住在干栏式房屋里D.炎黄部落打败蚩尤部落7、下列对我国先民创业历史的神话传说的论述不符合事实的是A.我们祖先经长期口耳相传保存下来的B.有后人夸张和添加的成分C.其中的人物和事件是真实的D.保留着许多放映先民生活的历史记忆8、“通大川,决壅塞(打通障碍)……疏(疏导)三江五湖,注之东海,以利黔首(百姓)”的历史人物是A.黄帝B.尧C.舜D.禹9、原始社会“天下为公”局面的形成的根本原因是A.人们过着群居生活B.共同劳动,人人平等C.按照血缘关系结合起来的社会集团D.生产力水平及其低下10、“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面对恶劣环境北京人需要A.住山洞里B.会制造工具C.懂得用火D.过群居生活11、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粟成熟后,当地的原始居民可能用以下什么工具收割A.简单打制的粗糙石刀B.磨光后的石刀C.装有木柄的骨耜D.木制的耒12、穿越时空隧道,去体验半坡人的原始农耕生活,你不能够体验到的是A.吃上用陶器煮熟的猪肉B.穿着麻布缝制的衣服C.用石刀收割农作物水稻D.住在半地穴式的房屋中1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河姆渡居民使用的工具比半坡居民先进B.半坡居民用保存的天然火种烧烤猎物和做饭C.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都能制作彩陶D.半坡居民生活的年代晚于河姆渡居民14、下列四组出土文物或复原遗迹的图片中,最能反映原始社会生产力进步的是A、打制石器、磨制石器B、水稻粒、粟1C、黑陶、彩陶D、干栏式房屋、半地穴式房屋二、材料分析题1、阅读下列材料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是老有所养,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礼记请回答:(1)文中“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指的是哪些史实?(2)你是否觉得这样的社会是一种理想社会?请说明理由2、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上古之世……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用钻木取火的方法使民众吃上熟食)。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韩非子》材料二上古穴居而野处(居住),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周易》请回答:(1)上述两则材料分别描述了我国远古时代的哪两种社会现象?(2)第一种现象是从什么时代开始的?这种现象的作用是什么?(3)你能举例说明哪两种原始居民已经出现了第二仲现象吗?第二单元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一、选择题。21、成语生动形象、言简意赅。通过成语“反戈一击”(掉转武器向自己原来所属的阵营进行攻击),我们可以了解中个朝代灭亡的历史A、夏朝B、商朝C、西周D、东周2、发明炮烙酷刑的著名暴君是A、夏桀B、商纣C、周厉王D、盘庚3、相传禹铸九鼎,“九鼎既成,迁于三国。夏后氏失之,殷人受之,殷人失之,风吹雨打人受之。“九鼎”之所以被广泛重视并在夏商周流传,主要因为它是A、反映民心民意的凭据B、国王祭祀的重要礼器C、青铜工艺水平高的标志D、王朝统治权力的象征4、“烽火戏诸侯”故事中,诸侯们之所以能如约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