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高年级作文教学实践研究结题报告华博利星行小学唐林英2012年9月至2013年4月,华博利星行小学语文教研组针对“小学高年级作文教学实践”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全面的探索。经过近7个月按部就班的实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现报告如下:一、课题的提出学生们在一起时往往谈笑风生,滔滔不绝。可是作文课上他们却常常口叼笔杆,眉头紧锁,无从下笔。学习写作的兴趣更无从谈起。现行使用的“二期课改”语文教材中写作量大,强调“想象”、强调“想什么写什么”,造成教师在指导上的缺失,对学生写作上的指导弱化,学生缺乏作文的基本能力(认识事物的能力和表达事物的能力)。写作已经成为学生一大负担。《新课程标准》在阶段目标中要求五年级学生“能依据生活内容写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能辨别是非善恶;有经常动笔的习惯”。在教学建议中谈到:写作教学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因此,教师通过怎样的作文教学,来有效地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值得研究。二、课题研究综述读现在小学高年级的作文,难以感受到那份可贵的天性。字里行间也触摸不到童心,感受不到纯朴率真的童真,所能看到的几乎是单调的千篇一律的内容,模式化的框架,甚至“抄”、“套”,与个性心理毫不相干,缺少个性化的生活经历,个性化的审美情趣和个性化的语言。此课题研究就是从这一现状出发,透过现象看本质,找到症结,进而有针对性地采取方法帮助学生有所写,写出孩子本性。通过研究发现,模拟情境教学法,想象作文教学法、兴趣作文教学法,结合作文讲评课,能很好地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三、课题研究主持人和成员负责人:唐林英成员:张艳王立辉四、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一)理论依据1、人本主义理论人本主义理论认为,学习就是学习者获得知识、技能和发展智力,探究自己的情感,学会与教师及集体成员的交往,阐明自己的价值观和态度,实现自己的潜能,达到最佳境界的过程,从而最终达到“自我实现”的目的。在小学高年级作文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2、维果斯基教育心理学理论维果斯基提出“最近发展区”的概念,即儿童智力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现在的水平,即儿童当前所达到的智力发展状况;另一种水平是在现有的基础上经过努力所能达到的一种新的发展状态。学习要先于发展并促进发展。在作文教学中,不能因为儿童的阅读面窄,生活经验不丰富而任其自然而然地发展,更不能通过构思指导,精批细改人为地拔高儿童的思想认知水平。根据维果斯基的理论,小学生的作文教学,应注意语言的教学走在小学生思维与认知发展的前面,应注意丰富儿童的生活,为儿童提供良好的社会文化历史环境。如为儿童创设接触自然、接触社会的机会,关注儿童与家人和同伴的交往;引导儿童阅读书籍等,为儿童心理的发展和语言信息的内化提供最有效的动力,有效地推进儿童思维、认知和写作能力的发展。3、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认为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是信息加工的主体。学生在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的过程中,在与客观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积极建构自身的知识框架。因此小学高年级作文教学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要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作文教学中应做到师生、生生之间保持有效的互动,教师在教学中应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和合作者,为学生的主动建构提供学习材料、时间、空间及方法上的保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思考“怎么想的”、“为什么这么想”、“我的表达是否最好”、“还有更好的表达方式吗”,应使学生学会反思与评价。(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通过对小学高年级作文教学展开研究,提出具有操作性的作文教学策略,有利于作文课堂生命活力的焕发,有利于学生生命意义的体现,有利于教师作文教学研究能力的提升,对一线语文教师的作文教学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作用,同时对推动整个语文课程建设具有积极的意义。五、课题研究结论(一)善于捕捉,用心观察身边写作素材“生活中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同样,学生作文不是没有生活素材,而是缺少在生活中的感悟与发现。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