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地球(说课稿)各位评委: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浙教版《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我们的地球》。综观这册教材,我们可以发现这是一册与传统的品德内容截然不同的新型的综合性教材。它偏重的是地理知识的呈现,从社区到家乡,从家乡到祖国,从祖国到地球,教材的编写者立足于学生的实际,从孩子身边的环境出发,一步步引导孩子开拓视野,放眼世界,逐步培养孩子爱家、爱国、爱世界的情怀。教材的编排呈现了一个明显的梯度。本课是本册最后一个单元的第一课。教材共分成五部分。第一部分图文并茂地表现了地球家园的美丽多姿,并以“我们住在同一个星球”上,激发学生对地球的热爱之情。第二部分介绍了地球“三分陆地、七分海洋”的球体组成,并以高山、森林、大海、沙漠、草原的图片反映地球多姿多彩的面貌。第三部分以麦哲伦的故事为主线,了解大洲和大洋。首先以麦哲伦的故事来激发孩子对人类不屈不挠的探索精神的热爱,然后是模拟航行部分要求学生开辟自己的新航线,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冒险的精神,并让其认识地球是个球体,同时为大样、大洲知识做铺垫。第四部分主要是对大洋,大洲面积与位置的认识,教材以“求知园”的形式出现,让学生认一认、比一比。第五部分是本课的总结性环节,让学生说说或写写对地球的祝福语,激发其对地球的热爱,渗透环保意识教育。这是一堂地理题材的品德课,我们在教学中一定要注意地理知识的教学与品德教育的有机融合。可以说假如把这样一堂品德课比作放风筝,那么思想性就是拽着风筝不放的那根线。无论风筝飞到哪里,线都必须紧紧拽着不放。鉴于以上认识,我这样设定本课教学目标:1、知道地球是一个球体,它的表面由三分陆地和七分海洋组成,地球上的面貌多姿多彩。2、初步了解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地理位置及面积大小。3、感受地球的美和大,激发学生对地球的热爱之情和对勇于探索、敢于冒险的勇士的敬意。为了达成以上教学目标,在反复钻研教材的基础上,根据自己对品德新课程理念的理解,我采用了以下主要教学手段:1、活动性与人文性的融合品德新课程提倡让活动成为教与学的中介。这堂课上,我围绕教学目标设计了一个个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活动,如“地球在我眼中”、“地球在我手中”等这些活动贴近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使孩子们玩得开心,学得扎实,体现了品德课作为一门活动型综合课程的特色。在活动中,学生的学习情绪始终高涨。他们的学习是快乐的、积极的。在活动中,孩子们与地球之间的距离拉近了。地球也不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一个形象可感的生命体。2、声像、文字资料的整合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地球是一个庞大的模糊的概念。孩子们的空间想象能力与地理知识的储备是相当缺乏的。这也是本课教学教师要面对的难点。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针对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形象思维占优势的特点,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课件来丰盈本课教材的内涵。在一段段优美的音乐中,一幅幅精美的图片中,一张张直观形象的地图中,孩子们进行的是一次开心的环球风情游;享受的是一场视觉与听觉的盛宴。这样的教学完全摈弃了传统地理知识教学的枯燥与艰涩。下面,我在具体说说自己本课教学的设想:一、诵读诗歌,导入新课。课堂伊始,我就请孩子们把课本翻到70页,在优美的音乐中聆听诗歌朗诵——《我们住在同一个星球》。这个神奇美妙的星球是谁呢?我让孩子们全体起立,跺跺脚,大声地喊出它的名字:地球;深情地呼唤它的名字:地球!接着我请学生欣赏太空中的地球片断,知道地球是个球体,初步激发学生热爱地球之情,从而导出课题——我们的地球(板书)。二、了解地球,热爱地球。如何拉近学生与庞大的、抽象的地球之间的距离呢?在这个环节,我设计了以下两个活动:“地球在我眼中”、“地球在我手中”,用形象的图片、具体的地球仪来激发孩子们了解地球的积极性,激发孩子们对地球的亲近与热爱之情。此时,我对孩子们说:“地球妈妈听到我们小朋友这么亲切的招呼,可高兴了,特意准备了一架豪华客机,邀请大家去世界各地旅游一番。大家准备好了吗?”在孩子们兴致勃勃地等待中,“地球在我眼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