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备课教案汉魏晋散文单元学习重点1、积累文言基础知识,掌握古代散文的思想内容和语言特点。2、以朗读带动理解,加强语感训练。3、培养学生判别词义的方法和推断词语用法的方法,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17.过秦论贾谊教学重点:1、理解贾谊对秦王朝速亡原因的分析和他所提倡的仁政思想。2、学习本文善于叙事、精于论断的写作特色,品评作者借古讽今、劝谏汉文帝施仁政在当时历史条件下的进步意义。教学方法:诵读教学法、品评法学法指导:熟读背诵、理解积累、提高鉴赏教学时间:三课时教学内容和步骤一、导语设计请同学们欣赏两首诗:(投影)(学生默读理解)《贾生》(李商隐):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提示:汉文帝渴求贤臣,坐在宣室里征求贾谊的意见,贾谊的政治才干无与伦比。可惜文帝空自夜半虚前席,不向贾谊征求社稷大计却问及鬼魅神仙。此诗选取宣室召见、夜半虚前席两个细节,揭示出贾谊似受恩遇实则不遇的实质。《贾谊》(毛泽东):贾生才调世无伦,哭泣情怀吊屈文。梁王坠马寻常事,何须哀伤付一生。提示:贾谊怀才不遇,空有抱负,曾深情吟出《吊屈原赋》。梁王落马而死,本是寻常之事,贾谊又何必为此自悲自责,抑郁终而呢?那么,贾谊的“才调”到底如何呢?让我们从被鲁迅称为“西汉鸿文”的《过秦论》中寻找答案吧。二、作者简介选一学生读课文注解①补充:贾谊十八岁以能诵诗书、善属文闻名于郡中。年二十提出改革制度的主张,表现出卓越的政治才能,得到汉文帝的赏识,但却因此受到守旧派的诋毁,被贬为长沙王太傅。贬谪后,虽身居闲职,仍心系朝事,后为梁王太傅。正如毛泽东诗中所讲,梁王落马而死,贾谊以为是自己失职,哭泣岁余,抑郁而终,年仅33岁。一颗璀璨的巨星从此长逝历史长空。所著政论文以《过秦论》《陈政事疏》《论积贮疏》最为有名。辞赋有《服鸟赋》《吊屈原赋》等。其作品经刘向整理为《新书》(58篇),明人辑有《贾长沙集》。他的为人很为司马迁推崇,司马迁把他和同时代的屈原相提并论,撰写了《屈原贾生列传》。三、写作背景介绍多媒体显示秦末农民起义的动态画面,教师简介:战国时代,随着宗法制度的解体,各国竞相改革。秦国的商鞅变法最为彻底,功效卓著,秦国空前强大起来,于是以秦统一为主线的多年的兼并战争开始了,如齐魏马陵之战、秦赵长平之战等。连年征战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最后秦终于兼并了六国。秦统一天下之后,对百姓横征暴敛,滥施严刑苛法;对异族大肆兴伐。他的暴政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民怨沸腾,终于在秦二世元年爆发了陈胜吴广起义。随着农民起义的风起云涌,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王朝也是历时最短(16年)的王朝很快结束了。多年的战乱给社会经济造成了特大的破坏。农民大量流亡异乡,不能耕作;有些人为生计所迫,卖妻鬻(yù)子或自卖用心爱心专心为奴。战乱使人口锐减,商业萧条。奸商囤积居奇,物价昂贵,米一石值万钱,马一匹达百金。新建立的西夏政权,府库空虚,财政困难。人民很需要休养生息。针对这种现实,为巩固西汉政权,贾谊借“过秦”以“规汉”,主张施行仁政,“与民休息”。当然,贾谊所说的“仁政”,完全是站在统治阶级立场的,不可能包括消灭剥削、消灭阶级压迫等内容,这是历史的局限、阶级的局限,我们不能苛求。四、熟读成诵,理清思路全文分两部分孝公————固基业———————崛起(兴)(一)叙史实—兴亡过程兴惠文、武、昭襄、孝文、庄襄———发展(强)(1-4段)始皇——————————————统一(盛)亡二世———义军起——————灭亡(亡)(二)析原因(5段)——“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五、分析理解,指导研读1、解题:“过秦论”,即论秦之过。作者以秦的兴亡史实为基本依据,采用对比方法,层层推进,水到渠成指出秦亡的过失,这充分体现在第5段议论中。2、文章开头一节是写谁的功绩?为什么从他开始写起?主要内容是什么?明确:写秦孝公的业绩;因为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他开始有统一天下的雄心,而秦的攻夺天下正是从秦孝公开始的。表明了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