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问题探析【摘要】学前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影响其社会化与今后个性与行为的发展,一直备受教育界的关注。本文从长期的教养工作实践中得出的结论,通过了解问题的归因;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两方面来预防和矫治幼儿的攻击性行为。以此来增加社会接受的正向行为,减少和消除学前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关键词】攻击性行为归因对策心理学把攻击性行为定义为他人不愿接受的出于故意或工具性目的的伤害行为,这种有意伤害包括直接的身体伤害(打人)、语言伤害(骂人、嘲笑人)和间接的、心理上的伤害(如背后说坏话、造谣诬蔑)。有伤害他人的意图但未造成后果的攻击性行为仍然属于攻击行为,但孩子们在一起玩耍时无敌意的推拉动作则不是攻击行为。研究证明,婴幼儿期是攻击性行为发生的高峰期,且具有中等程度的稳定性:在童年被同伴评定为攻击型的男孩到成年期倾向于有更多的犯罪记录和其他暴力行为。幼儿的攻击行为主要表现为身体攻击,对待幼儿的攻击行为,很多教师采取“冷处理”或“向老师报告”等简单的方式,这种方式仅会起到短期的效果,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幼儿的攻击行为,教师应正确认识并运用系统的教育策略来矫治幼儿的攻击行为。1.了解行为的归因攻击的认知理论认为,幼儿对他人的意图归因方式对其攻击行为起调节作用,意图归因制约着攻击性反应。所以,了解幼儿的攻击行为特点和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因素,将有助于教师指导幼儿了解行为的归因。1.1学龄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特点。1.1.1学龄前学龄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检出率随年龄、年级的增加而降低。对学前儿童来说,儿童攻击性行为类型随年龄的增长而变化,从小班学龄前儿童到大班学龄前儿童,表现出一种以工具性攻击为主向敌意性攻击为主的变化趋势。1.1.2攻击性是一种比较稳定的特征。研究表明,3岁时爱打架的学龄前儿童,5岁时仍然爱打架。1.1.3攻击性行为的性别差异:在学龄前儿童期,男孩和女孩攻击性的发展过程截然不同,男孩比女孩更容易卷入攻击性行为事件,他们在受到攻击之后还击的可能性更多,自学龄前儿童期起,男孩都比女孩表现出更强的攻击性,并且这种性别差异具有跨文化的普遍性存在。在攻击的方式上,性别差异也显著,男孩较喜欢使用直接的身体攻击,而女孩则喜欢采用言语形式的攻击,而且年龄较大的女孩更多地采用间接的攻击;但在直接的言语攻击方面没有显著的性别差异。但也有资料表明,男孩与女孩的攻击性行为没有明显的区别。个体攻击性行为的发展是阶段性与连续性的统一,学龄前儿童早期的攻击行为对其成年期的攻击性具有较强的预测作用。1.2学龄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因素学龄前儿童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它往往受生理的、心理的、社会环境、文化教育的各种因素的影响,各种因素的作用和影响难免使孩子出现不适应,造成一些心理和行为上的冲突,当这种冲突得不到解决的话就要发生攻击性行为。1.2.1遗传因素。学龄前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具有一定的先天因素,与神经系统的活动类型有关。心理学家研究证明:在学龄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因素中,遗传大约占50%,其余50%中有一部分是家长与孩子相互作用所致。而所谓遗传并不是父母把打人、骂人等一些具体的行为遗传给孩子,他们遗传给孩子的只是神经活动类型,比如情绪容易激动、兴奋性强、反应速度快等自然特征。1.2.2环境因素。学龄前儿童攻击性的差异,虽有一定的生物学基础,但后天环境与教育是攻击性产生及其强度的决定性因素。环境因素包括家庭教育环境、社会环境等。其中家庭教育因素对学龄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形成起重要作用。家庭作为学龄前儿童社会化的最基本动因,对学龄前儿童早期行为的塑造起了关键性作用。据家庭访问调查显示,学龄前儿童攻击性行为与父母养育态度、家庭环境和自我意识关系密切,父母对待学龄前儿童的态度、父母的教育方式会直接影响学龄前儿童的攻击性行为。我国家庭的主要有四种:溺爱型、专制型、放任型、民主型。其中民主型的家庭占调查对象的30%,专制型家庭占25%,放任型家庭占25%,溺爱型家庭占20%,家长的教育方式与学龄前儿童的侵犯行为成正相关系。有研究表明:学龄前儿童攻击性与家庭教育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