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之舟》学习目标与要求:1.熟读课文,初步了解本文的内容,掌握注释与生字词。2.体会电视新闻语言的准确、生动和简明性。3.体会解放军武警官兵舍己救人的精神及群众对他们的感激和热爱之情。知识链接:1、电视新闻是利用电视传播工具传播新近发生、发现和变动的事实,以供观众视听的报道。它除了具有一般新闻所具有的迅速,真实,简明的基本特征外,还有以下特征:(1)声画合一。(2)采用时间顺序来展开报道。(3)大众化、口语化的听觉语言。(4)语言高度概括,言简意赅。2、背景资料:1998年8月1月晚,湖北嘉鱼簰洲湾溃口,记者冒着生命危险,登上进入险区的第一艘冲锋舟,一边拍摄,一边参与救人。拍摄过程中,记者始终采用长镜头记录的手法,记录下一幕幕感人至深的场面。在编辑过程中,记者又以二号冲锋舟为视角,透视整个簰洲营救的惊心动魄的场面,并配以解说词,在湖北电视台播出。模块一:自主学习模块二:交流研讨学习内容摘记阅读知识链接,朗读课文,完成以下问题:1、反复朗读课文,把握文章的大意。2、给加点字注音。簰洲()靠拢()障碍()穿梭()迂回()肆虐()()3、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感人至深:迂回:肆虐:4、这是一则电视新闻,电视新闻是以和为主要传播手段,其中,是它的视觉形象,即解说词,音响等是它的听觉形象。5、文章的标题“生命之舟”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作用是什么?建议从文中找出词语并摘录1模块三:巩固内化课题:第7课《生命之舟》授课时间第周班级姓名模块四:当堂训练一、注音并组词研讨内容摘记内容一:小组成员之间交换讲学稿,看看他的答案与你的有什么不同,将不同的答案的题在你讲学稿上标注出来,并直接提出质疑。内容二:请组长组织,全组同学合作,以小组为单位探究:救助行为是通过哪些具体的动作来表现的?根据课文填空,体会电视新闻语言上的特点用其作用。(1)二号冲锋舟,驶向溃口方向,冲锋舟一路房顶、电线等障碍,于树丛之中,被困群众。(2)由于急流顶冲,冲锋舟向小女孩背部,驾驶员迅速,从二十多米的地方向小树。(3)一次失败了,两次、三次都失败了。洪水仍在,幼小的生命在。冲锋舟一步一步向步树,五米、四米、三米、二米、一米……内容三:请组长组织,全组同学合作,以小组为单位探究:文章最后一段结语部分在文中起什么作用?为什么这些船被群众称为“生命之舟”?学习任务摘记任务:概括本文的新闻结构。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2_______)(_______)(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31虏虐笃驾拢垄馈溃....二、选词填空1.当地群众()地称这些舟船为“生命之舟”。A.亲昵B.亲切C.友好2.凌晨三点多钟,冲锋舟上的呼唤有了(),人们发现第一个营救目标。A.回声B.回音C.回答三、根据语言环境解释词语1.记者随同其中一艘冲锋舟前往,看到一幕幕感人至深的场面。感人至深:2.冲锋舟一路绕过房顶、电线等障碍,穿梭于树丛之中,搜寻被困群众。穿梭:四、阅读下面的新闻,回答问题。2号凌晨1点多钟,记者搭乘率先下水的湖北省公安消防总队的二号冲锋舟,驶向溃口方向,冲锋舟一路绕过房顶、电线等障碍,穿梭于树丛之中,搜救被困群众。……凌晨5点多钟,二号冲锋舟在救起十二位战士群众之后,向溃口处一片歇满战士群众的树丛靠拢。行进之中,冲锋舟上的人突然发现冲锋舟左前方一棵小树上,一个小女孩正紧紧抱着树干,洪水已淹到她的腰部,情况十分危急。由于急流顶冲,冲锋舟向小女孩背部冲去,驾驶员迅速转舵,从二十多米的地方向小树迂回。一次失败了,两次、三次都失败了。洪水仍在肆虐,幼小的生命在抗争。冲锋舟一步一步向小树靠拢,五米、四米、三米、二米、一米……。1.选段中“搜救”一词可否换成“营救”?_____2.为什么营救工作一次一次地失败?_____3.画线语句中运用具体的数字有何作用?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