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一单元第2课课件《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列宁同志斯大林同志二月革命与十月革命的比较时间性质结果二月革命十月革命1917.31917.11推翻沙皇专制统治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社会主义革命推翻沙皇专制统治,两个政权并存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社会主义国家革命任务情景探究:情景描绘:苏俄三年国内战争时期,一位瘦弱的老农坐在街道一个偏僻的角落里兜售自产的农产品,类似于“摆地摊”。你觉得这是真的吗?依据是什么?参考答案:不可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禁止自由贸易,且农民余粮必须上缴。在极端艰苦的三年国内战争中,有效地集中全国人力物力,最终战胜了敌人。也引起了人民群众尤其是农民的不满,影响了农民的积极性,社会不稳定。进入和平时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还能实行下去么?但是损害了谁的利益?革命胜利了,怎样进行经济建设才能满足民众的需求?于是,列宁开始了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列宁的探索一、列宁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一)、新经济政策1920年苏俄发生了反对苏维埃政权的示威游行制定新经济政策的背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余粮收集制的实施依据不是农民实有余粮的多少,而是国家的需求量。根据国家对粮食的需求量,逐级摊派,直到农户。如果农户的余粮不足,则必须由口粮补足,按期缴纳。1918年10790万普特1919年21250万普特1920年36700万普特余粮收集制时期的粮食收购量想一想既然不满,为什么战时农民还接受了这一政策?农业余粮收集制工业大中小企业全部收归国有流通取消商品贸易,一切社会必需品由国家集中分配分配强制劳动,实行“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则。想一想如果你是俄国农民,你对余粮收集制是否满意?制定新经济政策的背景十月革命胜利后,苏俄三年国内战争时期,在经济上采用了什么政策?苏维埃政权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这一政策的实施结果如何?在极端艰苦的三年国内战争中,有效地集中全国人力物力,最终战胜了敌人。但是,也引起了人民群众尤其是农民群众的不满,破坏了生产力的发展,造成生产下降,社会不稳定。1921年苏俄的国内形势:连年战争使苏俄的国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日用物品严重缺乏,人民生活困苦不堪。经济破坏造成严重的政治后果,由于缺乏粮食和原料,多数工厂无法开工,许多工人迫于饥饿,离开工厂跑回农村。工人阶级队伍涣散,农村形势更为严峻,广大农民不肯再接受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他们强烈反对余粮收集制,要求经营自由和贸易自由。新经济政策:1.背景:(1)国内战争结束后,苏俄进入和平建设时期。(2)苏维埃政权面临的首要任务是恢复经济。(3)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强烈不满。2.内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农业方面工业方面商业方面实行余粮收集制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农民交粮食税后,余粮归自己支配中小型企业国有化除大型企业仍为国家管理外,一些中小企业,允许私人和外国资本家经营取消自由贸易,由国家集中分配一切生活必须品和食品。废除生活必需品的配给制,恢复自由贸易新经济政策:1.背景:国内战争结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适应形势的发展2.内容:3.特点:从苏俄的国情出发,把社会主义同市场、商品货币关系和资本主义直接联系起来。4.影响:有力地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调动了广大工农的积极性,为苏俄人民指明了走向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谷物产量工业总产量1913年1920年1925年1913年1920年1925年020406080100120谷物产量工业总产量1913192019251925年俄国粮食和工业生产产量统计表100%60%112%100%20%75%实施新经济政策的意义2)标志著苏维埃政权把工作中心由反对国内外敌人的武装干涉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现了工作重心的转移。3)它探索了一条适合苏俄向建设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是列宁领导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伟大创造。4)采用什么方式过渡到社会主义和建立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模式,必须和本国的具体实际相适应,建立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5)它是在承认落后和自身错误的基础上提出的,具有实事求是的精神。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使苏联经济得到了恢复。列宁对此感到很欣慰,他说:“在战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是一个被打得半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