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仲永》学习目标与要求:1、能流畅地朗读课文,掌握朗读文言文的基本方法。2、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弄清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3、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知识链接:【知识链接】1、本文用"伤"字点出作者的写作意图。"伤"是哀伤,叹息的意思,表达了作者对方仲永这样的人才,"泯然众人"的哀伤,惋惜之情。2、本文选自《临川先生文集》。作者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做官后,向朝廷上万言书,提出政治改革的主张。继而推行各项政治革新,取得一定成就。但由于保守派的强烈反对,他两次被罢相。晚年封为荆国公,谥号"文"。著有《王临川集》、《王文公文集》,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3、本文是一篇随笔。随笔,即随手笔录,不拘一格。是散文的一种。古代随笔常借一件事来抒发作者的情感或阐述某种观点。短小活泼,意境隽永。模块一:自主学习学习内容摘记学习内容一:阅读知识链接部分内容,填空:1、本文选自《》,作者是___________,字_________号_________、江西_________人,北宋_________、_________晚年封为__________________谥号“____”。他是之一。学习内容二: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完成下列任务:1、给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注音。日扳_____仲永环谒_____于邑人不能称____前时之闻泯____然众人矣2、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世隶耕_______未尝识书具______借旁近与之_____稍稍宾客其父______余闻之也久______从先人在家_______卒之为众人_______今夫不受之天______父异焉________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______;_______称前世之闻________3、找出下面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日扳仲永环谒邑人:(“扳”同“”,。)贤于材人远矣:(“材”同“”,。)4、翻译句子。(1)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2)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3)其受之天也,贤于才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模块二:交流研讨任务一、请小组长组织本组同学再读课文,查阅资料,试译课文。任务二、请小组长组织同学进一步细读课文,讨论下面问题:(1)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经历了几个阶段?各有什么特点?1(2)方仲永由神童沦为平庸之辈的原因是什么?作者是怎样看的?任务三:文章的叙事部分一气贯通而层次分明,内容集中而意旨鲜明。思考作者为什么对方仲永才能出众的幼时阶段详写呢?你认为作者的写作意图是什么?模块三:巩固内化学习任务摘记任务一:本文虚词小结:对下面句中的“之”“于”进行解释,然后归类文中的“之”“于”。忽啼求之之:借旁近与之之:余闻之也久之:不能称前时之闻之:卒之为众人之:环谒于邑人于:于舅家见之于:贤于材人远矣于:受于人者不至于:任务二:概括课文中心课题:第23课《伤仲永》模块四:当堂训练1、解释下面各句中划线的词语。①世隶耕②指物作诗立就③稍稍宾客其父④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2、判断出下列句子停顿有误的一项是()A.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B.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2C.余闻之/也久。D.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①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②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4、根据课文内容,用课文原文填空,并完成后面习题方仲永五岁作诗能“”,而且“”;十二三岁时作的诗已经“”;二十岁“”。(1)从上面可以看出方仲永的才能是:()A、天资聪慧B、平庸无奇C、日益衰退D、与日俱增(2)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是:()A、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B、自是指物作诗立就C、邑人奇之D、不使学5、结合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的原因是什么?6、方仲永的父亲是怎样的一个人?你最想对他说的一句话是什么?我眼中的方父:我最想对他说:3